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心相篇》(5)


《心相篇》
http://www.wwmm.cn/


《心相篇》是五代時期,道家的著名人物陳希夷的不朽之作,既是風鑒學問的綱領,也是心地因果學問的基礎,語言洗練,論理深刻,準確生動,將心地因果的道理論述得透徹而準確,是垂世之作!

溫馨提示:我們今天重溫這篇文章,當然不是為了讓大家看相、算命,而是要瞭解心地因果與業因果報的關係,進而認識命運,改造命運。命自我立,德自我成,世界上的一切相狀都是變化的,而因果律是永恆存在的。時值亂世,災難厄運不斷,這是眾生的共業因果,純屬自作自受。話好說,果難受,誰也不願意厄運降臨到自己頭上。如何才能避免厄運、趨吉避凶呢?唯有深信因果,自求多福,庶可於此共業中享有別業。教理有曰: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可謂深刻矣。


作者間介

 


劉宏毅博士,
1955年生於北京,1977年隨學於李錫堃先生,深得李老先生道家文化真傳;1976年始研習中醫,遂於京華懸壺十數載,發表學術論文多篇。1992年赴海外研習西方文化,遊歷多個國家,獲澳洲北領地大學管理學碩士、博士學位,對管理學與人文精神跨文化管理等課題有一定的研究。曾在澳洲、北京等地任管理諮詢顧問、企業文化顧問等職,現返回北京,從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著有《千字文講記》、《三字經講記》等書。   

 

這是一個好時代,沒有大的戰爭和動亂,每個人都享有基本的生存權利,社會維繫著一定的自由、平等和公正。這是近二百年來沒有過的好時代。但同時,這又是一個失去理智、沒有操守、人欲橫流的時代,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人類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歷史上,西方社會的穩定得力於基督教文明的教化。西方人敬畏上帝,儘管有人五天作壞事,總還有一天要進教堂懺悔。人的良心還未完全泯滅,社會的道德底線尚未完全崩潰。中國社會的穩定,首先要歸功於因果觀念的教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是根植於中國人心底的箴言,所以古人敬畏天地,敬畏祖先,敬畏聖賢。偶有為非作歹者,也必有一定的限度。
現代人則不然,無所畏懼,藐視一切。我們視聖賢為草芥,等父母同朋友。我們戰天鬥地,以破壞為能事,動物因此而遭殃,植物因此而毀滅,食物變成毒物,江河變成毒流。人類自以為是上帝,狂妄得要改變物種的基因。還有什麼方法、規則,能夠改變這種狀況呢?孔子說:我欲無言。不是真無言,而是欲無言而不能。這能言之言,就是宇宙間的第一法則——因果定律,科學因此奠基,社會因此進化。
《心相篇》所以可貴,因為它既是警示人類的木鐸,也是社會教育的大法,每個人讀來都會毛骨悚然。我以為,當今之世只有因果律才能讓人有所畏懼,才能挽回世道人心。有些人可以不要道義,可以不講良心,可以不信因果,但是,因果律不會因為不信而不存在,不會因為無神論而失去效用。當我們發現它存在的時候,已經是苦果飽嘗了。耶穌說,信者得救。
在本書付梓之際,聊以數言為序。
  劉宏毅
    戊子年立冬前四日於北京

 



西方社會的穩定,得力於基督教文明的教化,西方人敬畏上帝。中國社會的穩定,歸功於心地因果的教化,中國人敬畏天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根植於中國人心底的箴言,所以古人敬畏天地,敬畏祖先,敬畏聖賢。偶有為非作歹者,也必有一定的限度。
 

《心相篇》是五代時期,道家的著名人物陳希夷的不朽之作,既是風鑒學問的綱領,也是心地因果學問的基礎,語言洗練,論理深刻,準確生動,將心地因果的道理論述得透徹而準確,是垂世之作,堪與《感應篇》 、《陰騭文》並論。
第一講 因果律與曲線運動
第二講 審心與觀行
第三講 福禍終及子孫
第四講 誰說天地無眼
第五講 智者與愚者
第六講 道不遠人
第七講 女人是世界的源頭
 
心地因果,是禍福壽夭的根本所在。《心相篇》的結尾兩句,是全篇的總結論,也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何才能增福增壽?得知其善而守之。如何才能禍轉為福?得知其惡而弗為。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深信因果,都能知善而守,知惡不為。果能如此,國家幸甚!民族幸甚!

   
【宋】陳希夷 
【清】陳淡埜 

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
行者心之表,觀行而禍福可知。
出納不公平,難得兒孫長育;語言多反復,應知心腹無依。
消沮閉藏,必是奸貪之輩;披肝露膽,決為英傑之人。
心和氣平,可卜孫榮兼子貴;才偏性執,不遭大禍必奇窮。
轉眼無情,貧寒夭促;時談念舊,富貴期頤。
重富欺貧,焉可托妻寄子;敬老慈幼,必能裕後光前。
輕口出違言,壽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難成。

小富小貴易盈,前程有限;大富大貴不動,厚福無疆。
欺蔽陰私,縱有榮華兒不享;公平正直,雖無子息死為神。
開口說輕生,臨大節決然規避;
逢人稱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處大事不辭勞怨,堪為橋樑之材;
遇小故輒避嫌疑,豈是腹心之寄?
與物難堪,不測亡身還害子;待人有地,無端福祿更延年。
迷花戀酒,閫中妻妾參商;利己損人,膝下兒孫悖逆。
賤買田園,決生敗子;尊崇師傅,定產賢郎。

愚魯人說話尖酸刻薄,既貧窮必損壽元;
聰明子語言木訥優容,享安康且膺封誥。
患難中能守者,若讀書可作朝廷柱石之臣;
安樂中若忘者,縱低才豈非金榜青雲之客?
鄙吝勤勞,亦有大富小康之別,宜觀其量;
奢侈靡麗,寧無奇人浪子之分,必視其才。
弗以見小為守成,惹禍破家難免;
莫認惜福為慳吝,輕財仗義盡多。
處事遲而不急,大器晚成;己機決而能藏,高才早發。

有能吝教,己無成子亦無成;見過隱規,身可托家亦可托。
知足與自滿不同,一則矜而受災,一則謙而獲福;
大才與見才自別,一則誕而多敗,一則實而有成。
忮求念勝,圖名利,到底遜人;
惻隱心多,遇艱難,中途獲救。
不分德怨,料難至乎遐年;較量錙銖,豈足期乎大受?
過剛者圖謀易就,災傷豈保全元;
太柔者作事難成,平福亦能安受。

樂處生悲,一生辛苦;怒時反笑,至老奸邪。
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樂摘人非,最足傷乎性命。
責人重而責己輕,弗與同謀共事;
功歸人而過歸己,侭堪救患扶災。
處家孝悌無虧,簪纓奕世;與世吉凶同患,血食千年。
曲意周全知有後;任情激搏必凶亡。
易變臉,薄福之人奚較;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
好與人爭,滋培淺而前程有限;
必求自反,蓄積厚而事業能伸。
少年飛揚浮動,顏子之限難過;
壯歲冒昧昏迷,不惑之期怎免?

喜怒不擇輕重,一事無成;笑駡不審是非,知交斷絕。
濟急拯危,亦有時乎貧乏,福自天來;
解紛排難,恐亦涉乎囹圄,神必佑之。
餓死豈在紋描,拋衣撒飯;瘟亡不由運數,獲罪於天。
甘受人欺,有子自然大發;常思退步,一身終得安閒。
得失不失其常,非貴亦須大富,壽可知矣;
喜怒不形於色,成名還立大功,奸亦有之。
無事失措倉皇,光如閃電;有難怡然不動,安若泰山。
積功累仁,百年必報;大出小入,數世其昌。

人事可憑,天道不爽。
如何餐刀飲劍?君子剛愎自用,小人行險僥倖。
如何投河自縊?男人才短蹈危,女子氣盛見逼。
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種種皆薄。
如何凶災惡死?多陰毒,積陰私,有陰行,事事皆陰。
如何暴疾而歿?縱欲奢情。
如何毒瘡而終?肥甘凝膩。
如何老後無嗣?性情孤潔。
如何盛年喪子?心地欺瞞。
如何多遭火盜?刻剝民財。
如何時犯官府?調停失當。
何知端揆首輔?常懷濟物之心。
何知拜將封侯?獨挾蓋世之氣。
何知玉堂金馬?動容清麗。
何知建牙擁節?氣概淩霄。
何知丞簿下吏?量平膽薄。
何知明經教職?志近行拘。
何知苗而不秀?非惟愚蠢更荒唐。
何知秀而不實?蓋謂自賢兼短行。

若論婦人,先須靜默;從來淑女,不貴才能。
有威嚴,當膺一品之封;少修飾,准掌萬金之重。
多言好勝,縱然有嗣必傷身;盡孝廉慈,不特助夫還旺子。
貧苦中毫無怨詈,兩國褒封;富貴時常惜衣糧,滿堂榮慶。
奴婢成群,定是寬宏待下;資財盈筐,決然勤儉持家。
悍婦多因性妒,老後無歸;奚婆定是情乖,少年浪走。
為甚欺夫?顯然淫行。緣何無子?暗裡傷人。

合觀前論,曆試無差;勉教後來,猶期善變。
信乎骨格步位,相輔而行;允矣血氣精神,由之而顯。
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知其惡而弗為,禍轉為福!

 

非常高興有這個機緣,與大家探討有關心地因果與吉凶禍福的道理,這既是我們為人處世,行道樹德的原則,也是聖人立教化民的根本。釋迦摩尼佛在其一生中,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形式上有顯密五乘佛法、三藏十二部經論,但推究起來,無非是與上智者談性,與下愚者談因果,核心內容就是 “因緣果報四個字而已。所謂的五乘佛法,從人天開始直至成佛,都要走這條業因果報的大道,只有在深信因果的基礎上,才能自覺地止惡行善,積德修福。如此才有可能轉變過去的業因,培植現在和未來的果報。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做人處事,自利利他,要首先明白因果的道理。否則,因地不正,果遭迂曲。惡報現前的時候,就悔之晚矣
對於因果關係的道理,聽說過的人多,真正瞭解的人少,堅信不疑的人少之又少,幾乎沒有。說不信因果,人人都在那裡燒香許願,求升官、求發財、求兒子……很少有人肯在因地上下功夫,所以求果的人多,信因的人少。為什麼不能積極向善?因為不瞭解因果。為什麼不能嚴持戒律?因為不怕因果。為什麼明知故犯,惡習不改?因為你根本不信因果。惡報都是別人的,一旦落在自己頭上一點點,就哭天戧地,怨天尤人。付出一點點就求這個求那個,妄想著舍一得萬,完全是投機心理。我們若是種下這樣的因,將得到何種果報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必須將因果關係講透徹、講明白,讓你從此怕它,讓你徹底寒了心,再也不敢起歪心、動惡念,才算初見成效。
因果管人最厲害,一分一毫都不差,比電腦準確得多。它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不怕你耍賴、不認帳,所謂: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不管你是天王老子,還是花兒乞丐,因果面前絕對平等。傳說中的閻王殿前,有一幅楹聯:陽世間殺人放火任憑你,陰曹裡古往今來放過誰 真的到了我們對惡因惡果畏如蛇蠍,對善因善果趨之若鶩的時候,我們的修學才能上軌道,才不會以自欺欺人的因,最後得個自誤誤人的果。
此次講座,我們以宋朝陳摶老祖(陳希夷)的《心相篇》為藍本,參合道家的《感應篇》、《陰騭文》,佛家的《三世因果文》、《罪福報應經》,儒家的《四書》、《菜根譚》。旨在拋開宗教的局限,從傳統文化的層面,發掘心地因果與吉凶禍福的道理。如果大家覺得不過癮,最好直接去讀大經大論,如佛家的《地藏經》、道家的《寶鑒錄》、儒家的《易經》等,這裡就不贅言了。
《心相篇》是五代時期,道家的著名人物陳希夷的不朽之作,既是風鑒學問的綱領,也是心地因果學問的基礎,語言洗練,論理深刻,準確生動,將心地因果的道理論述得透徹而準確,是垂世之作,堪與《感應篇》、《陰鷙文》並論。
《心相篇》文字雖不多,僅一千五百餘字,但歷代都有不同的抄本,當然其主體沒有異議,只是在個別文句上略有差異。我們依據的是清朝陳淡埜的本子,陳氏是清乾隆年間的風鑒大家,歷史上的相學十三家之一。他對心相學問很有見地,特別是將《心相篇》置於其巨著《相理衡真》的卷首第一篇,可見風鑒家對此篇文章的重視程度。
我們今天重溫這篇文章,當然不是為了讓大家看相、算命,而是要瞭解心地因果與業因果報的關係,進而認識命運,改造命運。命自我立,德自我成,世界上的一切相狀都是變化的,而因果律是永恆存在的。時值亂世,災難厄運不斷,這是眾生的共業因果,純屬自作自受。話好說,果難受,誰也不願意厄運降臨到自己頭上。如何才能避免厄運、趨吉避凶呢?唯有深信因果,自求多福,庶可於此共業中享有別業。教理有曰: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可謂深刻矣。






第六講 道不遠人

這一講討論《心相篇》的第七段,先看原文。
人事可憑,天道不爽。如何餐刀飲劍?君子剛愎自用,小人行險僥倖。如何投河自縊?男人才短蹈危,女子氣盛見逼。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種種皆薄。如何凶災惡死?多陰毒,積陰私,有陰行,事事皆陰。如何暴疾而歿?縱欲奢情。如何毒瘡而終?肥甘凝膩。如何老後無嗣?性情孤潔。如何盛年喪子?心地欺瞞。如何多遭火盜?刻剝民財。如何時犯官府?強梁作膽。何知端揆首輔?常懷濟物之心。何知拜將封侯?獨挾蓋世之氣。何知玉堂金馬?動容清麗。何知建牙擁節?氣概淩霄。何知丞簿下吏?量平膽薄。何知明經教職?志近行拘。何知苗而不秀?非惟愚蠢更荒唐。何知秀而不實?蓋謂自賢兼短行。

荀子說:善言天者,必有征於人。(《荀子·性惡》)
夫據天道,仍人事,筆則筆而削則削。此春秋之作也。(歐陽修《石鷁論》)
人事可憑,天道不爽。
可以憑藉人事,驗證天道(天理、因果報應)的準確。,是差錯、失誤,不爽,就是準確無誤的意思。
天道,是老子說的自然(自然而然,本來如此),是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在動,人對它是莫可奈何的。天道是形而上的理體,人事是形而下的相用。理體雖然看不見,但可以憑藉人事來認識、驗證。
世間的事,大概可以分成三大類:一類是自己的事(自己能掌控,能自主);一類是別人的事(由別人主宰,自己做不了主),一類是天的事(由老天做主,人只能適應)。人道的規則其實很簡單,就是管好自己,少看別人,不為老天操心。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不做自己的事,專管別人的事,再替老天爺操心,你的煩惱能減少嗎?
古人說:吉凶禍福是天之主張,毀譽予奪是人之主張,立身行道是我之主張。得富貴福澤,由天不由我;做聖賢君子,由我不由天。我們大概可以從中窺見人事與天道的端倪。
以下的幾組句子,都是以人事驗證天道(天理、因果)的例證。在形式上,是先擺出禍福之果,再揭示善惡之因,使我們明白:貪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損;討人事的便宜,必吃天道的虧。
如何餐刀飲劍?君子剛愎自用,小人行險僥倖。

這是第一條例證。餐刀飲劍,是文詞,俗稱抹脖子自殺。為什麼有人走上絕路自殺呢?兩個原因:君子固執己見,剛愎自用,不聽勸諫,最後走投無路,沒臉見人。小人行險僥倖,孤注一擲,死賭一把。這樣的人即使有成就,也是先成後敗,絕不會有好結果。而一旦失敗,就只有死路一條。
這裡的君子,是學君子行,但不成功的人,而非貨真價實的君子。哪裡有剛愎自用的君子呢?《中庸》有言: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真正的君子,知道與時俱進的道理,時機不對,你空有一身本領,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要居易,在變化之中,順其動勢而尋找機會,猶如獅子踞地,其所以靜止,是為了迅速的一躍。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主觀臆斷,剛愎自用,或因急於求成,而行險僥倖,都不可取的。
如何投河自縊?男人才短蹈危;女子氣盛見逼。

第二個例證:為什麼有人投河上吊呢?男人才短蹈危,女子氣盛被逼。才短,是黔驢技窮,呼天不應,叫地不靈,無計可施。蹈危,是鋌而走險,孤注一擲,人稱走鋼絲。本條與上一條所談的,均是逞一時之勇的匹夫、愚婦。
人該服輸時要服輸,該放棄時要放棄,要面對現實。認錯服輸不會有損你的名譽,反而能贏得他人的尊敬,因為能伸能屈的才是大丈夫。
女人要性如水,內剛外柔,溫軟綿長,這才符合女人坎水的本質。女子切忌直硬剛強,寧折不彎。本已心高氣盛,再被外境逼迫,只有做投河自縊的烈女了。
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科技文明走的是外向的、單向的、陽剛之路,這條路上的行者多是戰天鬥地、要索取、要永不言輸,所以現代的時髦病是心理疾病。據2004年的統計數字,中國大陸的自殺人數為二十八萬,患抑鬱症(自閉症)的患者四千萬,新發病者每年增加一千萬。個體性的心理障礙,已發展為困擾整個社會的大問題,它將使每個家庭都不得安寧。
東方文化講究陰陽相濟,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故此,道家文化是解決現代文明病的頂級良方,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喜歡研究東方文化的原因之一。
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種種皆薄。

為什麼有人夭折亡身,作了短命鬼呢?因為是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處處都薄。
這句話的文字意思好像懂了,深層道理似懂非懂。例如:什麼是?怎麼種種皆薄就會短命?如何就不薄了?這些都是做人行道的大問題,作老師的不講、或講不明白這些道理,是誤人子弟,要受大果報的。
陳希夷傳下來麻衣先生相人的四類八法中就有薄相,指人長得單薄瘦弱,神昏色暗,主福薄壽短,命運不濟。
相對而成,是中國文化中對心相行為與性德果報的一種描述。陳希夷是風鑒之學的大家,有著名的四類八法傳世,據說學自麻衣先生。四類就是清、奇、古、怪,八法是威、厚、清、古、孤、薄、惡、俗,以後演化為相法中的二十格局。
格局是判斷一件事物最基本的條件,關乎事物發展的規模、勢態、走向、結局等等。人的格局是天生命定的,非有大修行者不能改變格局。人生的運程,如鐘錶的秒針走個不停,非轉圓滿,分針(命格)才走一格;分針再轉一圈,時針(命局)才動一下。改造命運可沒有速成法,修行要發大心、長遠心,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所以,相法中最重要的是看格局,格局不對一切就免談了。沒貴格的人哪裡有貴運,局面小的想成大器也屬妄,因為格局不對。
二十格局中,薄佔其一。薄相之人單薄柔弱,形輕氣怯,色昏而暗,神露不藏。如一葉扁舟泛於波濤之上,主貧寒、短命。這類人命運不濟,多性格內向、孤僻,意志薄弱,沒有主見。所以,只要斷為薄格,那就一切皆薄。如形體薄、神氣薄、色韻薄,而且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其結果,必然是德薄、福薄、命薄,輕者貧病交加,重者短折亡身。
薄福之人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呢?那就要認真分析,你的薄從何來?有的人是天生就薄,這是過去世沒有好好修福,今生就要大修福德,才能轉變命運,即古人所謂:吾本薄福人,宜行惜福事;吾本薄德人,宜行積德事 大部分人還是因為心地不夠厚道,再加上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種種皆薄,而折損了自己的福報。
因為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愈薄;厚福者必寬厚,寬厚則福益厚。所以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由此可見,天生稟賦不是不變的,主要在後天自己的行為。古人的一段名言,非常能夠發人深省: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
如何凶災惡死?多陰毒、積陰私、有陰行,事事皆陰。

為什麼有人遭遇橫禍,凶災惡死呢?因為這些人多陰毒、積陰私、有陰行,事事皆陰。
這句話與前面一句合在一起,是一幅很好的對聯:
上聯: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種種皆薄,未免短折亡身;
下聯:多陰毒、積陰私、有陰行,事事皆陰,自然凶災惡死。
橫批:自作自受。
仔細分析一下,遭遇橫禍、凶災惡死的人,都是心地陰毒,專門搞陰謀詭計的人。他們積累的都是見不得陽光的陰財,行為更是偷偷摸摸,見不得人。所作所為擺不到桌面上來,事事皆陰,才會遭此不明原因的陰禍。既然是陰行招感來的陰報,我們在陽面(外表)當然不容易看透,有時還為這些人惋惜。殊不知這裡面的因果道理,是一絲一毫也不會出差錯的。
冷眼看看,多少人在發陰財,還自鳴得意呢,接下來的果報讓你吃不了兜著。唉,真是可歎、可憐、又可悲。可憐歸可憐,果報可是要自己承擔的。
人道是善道,屬陽間,容不得純陰之事、純陰之人。陰陽兩道隔界,陽間容不得陰人,陰間裡沒有陽人。在人世間搞陰謀詭計,也就是此處所謂的多陰毒、積陰私、有陰行,事事皆陰的人,陰間的地獄之門就被你打開了,你能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就不言而喻了。
陰謀家多遭遇凶災,不得好死(惡死)的佔多數。好死是五福之一,是陽善之福報,是大福德、大善果,普通人尚且享受不到,更何況搞陰謀詭計的人呢?所以古人說地獄裡沒好人,天堂裡無惡人。
做人做事,最忌諱搞陰謀詭計,有人將《老子》歸到謀略學中去,這就大錯特錯。老子主張陰柔,不是陰謀。陰與陽一體兩面,只是在用上有正面與反面的不同而已,但目的是一個,即達到陰陽間的平衡。用陰柔是因勢利導,不搞對抗、不勉強而為,是用順不用逆,而搞陰謀、算計人的人是沒有好結果的。歷史上的陳平,曾幫助劉邦奠定漢朝四百年的基業,劉邦有六次重大決策都是採用陳平的計謀而成功的。但是陳平自己卻說:我多陰謀,道家之所禁,其無後乎!道家最忌諱陰謀,所以陳平斷定自己沒有後代,至少後代的福澤不會長久,後來果真如此。
如何暴疾而歿?縱欲奢情。

為什麼有人暴病而亡?因為恣情縱欲,精氣耗盡。
人得暴疾而亡的原因很多,但恣情縱欲,酒色過度是主要原因之一。人從色欲而生,故對色字一關最難把持,稍有不慎,就又由此色欲之門而自蹈死地。夫妻之間本非邪淫,但欲不可縱,樂不可極。縱欲就會成患,樂極就要生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淫欲是無窮的,以有限追無窮,只有死路一條。
自然界中,動物交配是有季節性的,大多在春天發情。只有人類的性欲是不分時間和地點的,吃飽了就想幹壞事。青春期的年輕人,往往是情欲初萌,荷爾蒙用事,原可以諒解。但父兄之失教,社會的教唆,是造成青少年走邪路的主要原因。
大陸有一位趙老闆,少年時家境貧寒,以後經商奮鬥,成了富翁。他少年得志,驟然暴富,完全忘記了以往的苦日子。飽暖思淫欲,他公司的女秘書、女職員,凡是年輕貌美的,他都以高薪、到外國談生意、赴宴會等手法引誘,甚至暗施迷藥,強行姦污。這些女孩子受了侮辱,怕張揚出去無臉見人,或怕失去高薪職業,只得忍氣吞聲,姓趙的因此更加肆無忌憚。
如此不到一年,有一天他突然暴斃在某酒店的高級套房之內。這位勤奮有為的青年俊傑,竟然慘死於欲海,實在令人惋惜。希望在座的父母,能從正面關心自己的子女,他們正在青春期還不懂事,需要家長的説明,不要不好意思談這個話題。
修道的人就更要注意這個問題,淫欲之心不除,你就永遠是個漏器,修多少漏多少。《楞嚴經》中有言:若不斷淫欲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成其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大家注意,這裡說的是淫欲,而非正常生理的性欲。現代醫學認為,人體發育成熟以後,由性腺和內分泌腺產生性激素和精子、卵子,這是很自然的生理現象,過度壓抑反而會造成性心理變態和內分泌失調,形成憂鬱症等疾病。
道家內丹功,有煉精化氣的功夫,這裡的不僅僅是精蟲,而是人體內的陰精,包括了所有內分泌腺的功能。煉精化氣,是人體內陰精的氣化狀態,一旦形成有形的精液,就只能順其自然,強行壓抑會出問題的,例如:性無能、吐血、鼻出血、腦溢血等。
其實戒淫要解決的,還是心理問題,要戒淫念。心理影響生理,性心理正常,性生理才能正常,所以佛門五戒:殺、盜、淫、妄、酒。”“是過分的性欲,而非正常的性需求。荷爾蒙來了,你就沒有辦法了,所以佛在世時讓弟子們一不食五葷,葷菜刺激生成荷爾蒙;二過午不食,飽暖都會刺激生成荷爾蒙;三就是修白骨觀與不淨觀。讓我們人想死亡日,欲火頓清涼,愚人若聞此,愁眉歎不祥。究竟百年後,同入燼毀場,菩薩九觀想,苦海大津梁(《壽康寶鑒》)。每念及此,色字一關,大概就容易過得去了。
如何毒瘡而終?肥甘凝膩。

為什麼有人毒瘡而死呢?因為這些人飲食上肥甘凝膩,生活上吃喝嫖賭,五毒俱全。
毒瘡,是膿瘡惡瘍,細分還有癰、瘡、疽、癤,包括了現代的癌瘤、性病、愛滋病等惡瘡。中醫學認為,這是人體內的毒火交炙所致,大都是由於生活不檢點引起,其中酒色過度,以及飲食上肥甘厚膩(現代病的三高),引發外毒內火是主要原因。
《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有言: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是肥肉,是精米精面,膏粱之變,也就是此處所說的肥甘凝膩。久食膏粱厚味的人,臟腑蘊熱,火毒結聚,內裡具足了長瘡癰的條件,外部再感以煙酒淫欲等毒邪,內外交感,必發毒瘡。其中大而高起的叫癰,癰者壅也,屬於陽症,發於六腑還容易治療;平而內發的叫疽,疽者沮也,屬於陰症,發於五臟很難治癒。
《內經》中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因心主血而行氣,若氣血凝滯,火毒無法代謝排出,溢於肌表,就要發癰疽瘡毒。發於喉舌的為心之毒,發於皮毛的為肺之毒,發於肌肉的為脾之毒,發於骨髓的為腎之毒。發於下的陰中之毒,發於上的陽中之毒,發於外的六腑之毒,發於內的五臟之毒。
現代常見的時髦病——糖尿病,也是這個病因。糖尿病是富貴病,窮人想得還得不了,過去富貴的概念,也就是吃得好、穿得好而已。糖尿病的晚期症狀之一,就是毒瘡,皮膚外傷久不癒合形成瘡疽,最後潰爛、壞死、截肢。所以人的內毒不去,身體的毒瘡是不會痊癒的,必至毒瘡發盡而死。故飲食男女,生身亦害身,不可不慎也。
如何老後無嗣?性情孤潔。

為什麼有些人年老尚無子嗣呢?大多因為性情孤潔。性情孤潔,是性格孤傲偏頗,不與他人往來,且多潔癖。
無子女是中國文化中的大問題,中國人重視血脈傳承,無子被認為是大不孝,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三不孝是:阿諛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老後無嗣,可以是無子,也可以是有子早夭,這裡主要談的是無子的問題。
關於生養子女、繁育後代,我們中國人研究了幾千年,隨便拈出幾條,都是世界級的研究課題。例如,在欺蔽陰私,縱有榮華兒不享一條中,我們談到了不孕不育的問題。現代科技手段發達,可以做試管嬰兒,但這只能解決不孕,不能解決不育的問題。我認識的一對夫婦就是如此,以前懷過孕,但打掉了兩次,以後再想懷孕不可能了。二人想盡了方法,不知花了多少錢,又去美國作試管嬰兒手術。試管人工受精成功,但受精卵植回母體子宮以後,幾個月也不生長,這是不育症。沒有辦法,只好又一次做手術將植入的受精卵再取出來。這不是花錢買罪受嗎?為什麼會得不育症?不要怨天怨地,根本原因絕對在自身,要在自己的心性上去查證。
其次,中國文化認為,和氣才能生,濁才能生。水清了無魚,人如果有潔癖就會排異,就無法留子。這也是西方國家為什麼出生率連年下降,東方國家人口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這裡的不是骯髒,而有包容、不排斥的意思。和是基礎,濁是條件,性情孤潔、偏頗、固執、就會排斥,就會無子。
我有一個武術老師,老人家功夫好,人也不錯,就是性子孤傲、怪而且倔。老兩口沒有子女,認個徒弟當兒子多好,但他容不得人。徒弟們過年來看他本是好事,他對誰不滿意,就能打開窗子把人家送的東西當面扔出去。以後老伴死了,他又得了癌症。我去看他,他拉住我的手不放,說如果還念師生之情,就給他點毒藥,省得他生不如死。我那時是醫生,救人尚恐不及,哪裡敢給人下毒藥呢?
此外,還有前世因果造成的無子:例如前世害人子女、捅馬蜂窩、堵螞蟻洞的人也會得無子的果報。《三世因果文》中就有說:今生無子為何因?前世填穴覆巢人。”“養子不成為何因?前世皆因溺嬰身。今天吃燕窩的、吃魚子的、打胎溺嬰的,都要做好還債的準備,到時候不要喊冤枉。發明打胎技術的西方國家,已經飽嘗了人口負增長的滋味,他們不想多生幾個孩子嗎?果報現前,誰也沒有辦法。
如何盛年喪子?心地欺瞞。

四十歲左右年紀為盛年,是一個人精力充沛、經驗豐富、事業有成的人生鼎盛時期。為什麼有人於此時(盛年)喪子呢?心地欺瞞,陰損事做多了,虧心事做多了。
暗室虧心,昧心昧己的行為屬於陰惡,陰惡比陽惡狠毒,果報也更慘。所以古人說:積德於人所不知是謂陰德,陰德之報較陽德倍多;造惡於人所不知是謂陰惡,陰惡之報較陽惡更慘。行事陰暗,心地欺瞞,喜歡在暗中做貪利、邪淫、損人等陰行的人,明報在自身,折福損壽最是厲害;暗報在子孫,往往得盛年喪子的果報。所謂:莫道因果看不見,遠在兒孫近在身。
眾所周知,國內最黑暗、最昧心的企業,恐怕要數黑煤礦了。這些煤老闆大都發的是陰財,掙的是昧心錢,滿臉冒黑油光,沒有幾個有好結果的。他們自己當然是罪有應得,但殃及兒孫,卻是這類人始料不及的。媒體報導,在雲南鎮雄縣,有一個陳姓人與朋友合夥開了一家小煤礦,賺了不少錢,房子、車子,該有的都有了。哪知道,2004年的一次瓦斯爆炸,不但煤礦悉數盡毀,兩個二十歲左右的兒子和六名工人也全部被埋裡面。
此人刹那間傾家蕩產,兒子死了,老婆跑了,不但自己身無分文,反倒欠了他人四十多萬元的債務。無奈之下,他只好開計程車了。當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他正蹲在街上,叫賣自己的身體器官。
心地欺瞞,折損人的陰德,而人的陰德是祖先遺德的一部分。子孫也是祖先的遺德,心地為命,又主子孫,故此才有盛年喪子之果報。當今之世,盛年喪子的很多,有的徹底送了命,有的喪了半條命,落了終身殘廢。本為子女好,沒想到送了子女的命。想想看,值得嗎?
如何多遭火盜?刻剝民財。

為什麼有人總是遭遇水火、盜賊之災呢?因為刻剝民財,損人利己,所以天散其財,還人間一個公道。俗話說:越奸越狡越貧窮,奸狡原來天不容;富貴若從奸狡得,世間呆漢吸西風。(《名賢集》)
王鳳儀傳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王善人去開會,住在北安開榨油廠的李會長家裡。問他的生意,李會長說:生意很好,可惜沒賺著錢。因為每隔十年就被土匪搶劫一次。我在此地做了三十多年生意,被搶劫過三次,只剩下這座房子,近兩年才整理得像個買賣樣子。
正在說話間,進來一個農民要賣黃豆。他給一元一角五分錢一鬥,農民嫌少轉身走了。李會長叫夥計打電話通知同業說:一元一角五分的賣主走了。過了一會兒,農人又回來了,說:一元一角五分賣了!李會長說行市落了,一元錢一鬥。農民說:我去別家給一元一角,又走一家給一元零五分,我才轉回來的。你怎麼又給一元錢了呢?他說:哈爾濱才來電話,大豆落價了。你再不賣,怕連一元錢也賣不到啦!農民沒辦法只好賣了。與王善人同行的鄭子東問李會長:此地有幾家榨油廠?李說有三家,因而才知道他們三家互相串通消息,欺騙鄉下農民,所以才遭到每隔十年就遭盜匪搶劫一次的果報。
事後,王善人在談及此事的時候說:商人的天命是運轉有無,少沾點利夠生活就行。眾人都感便利才維護他,若是佔奸取巧、損人利己,只知賺錢、不擇手段,不是生敗家子,就是自己吃喝嫖賭無所不為,再不就是遭意外災禍。現在的人只知向前妄貪,不知往後著想,全被財物迷惑了本性,所以說錢多大、孽多大,不爭不貪,才能福祿無邊。可惜人都不知道,還苦苦向前貪求,早晚把自己的性命送掉,這種人哪裡是在做生意,簡直是在自尋死路!
國家民族也是如此。現在災難頻繁,我們仔細觀察一下遭受災難的國家,好一點的如美國,壞一點的如印尼,沒有一個不是自作自受。刻薄其他國家,發國難財的美國人,招來了颶風的果報。燒殺搶掠其他族人的印尼人,自己招來大地震。我們不是在這裡幸災樂禍,而是很痛苦地觀察裡面的因果報應。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沾的便宜,也沒有誰能吃的虧,一切都是因果報應,善因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只是報應的時間有早有晚,僅此而已。
美國這一次的風災,幾周內連續遭受兩次颶風襲擊,在歷史上是罕見的。颶風是天的語言,是人類自己招感的果報,在天怨風怒下,人類的唯一選擇就是逃亡。於是百萬人車壅塞於休斯頓周邊的高速公路之上,暴曬於列日炎炎之下,儼然一幅末日大逃亡的場景。如果說,襲擊紐奧爾良的卡崔娜颶風,是美國人的果報,造成洪水淹沒整個城市,百萬民眾無家可歸。第二次撲向佛州的麗塔颶風就是對美國人的一個警告。颶風釋放的能量,功率達五十萬億到二百萬億瓦之大,相當於每二十分鐘引爆一顆一千萬噸當量原子彈所釋放的能量。
就在颶風要毀滅美國南方石化工業重地墨西哥灣的時候,忽然改變路線,與休斯頓重鎮擦肩而過,使美國人躲過一劫,逃出了鬼門關。但這只是一次警告,提醒美國政府自己在獨立宣言中的誓言,與在維護世界和平中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其實,2002年布希得到過警告。媒體報導,113日,布希在家觀看橄欖球賽轉播時,吃餅乾被噎而導致昏迷跌倒,讓茶杯割傷了臉頰。一塊餅乾居然放倒了總統,美國上下一片譁然,但世人不相信因果,那就沒有救了。
如何時犯官府?強梁作膽。

時犯官府,是罔顧國法,違法亂紀。為什麼總是有人違法亂紀,置國法於不顧呢?一句話可以概括,強梁作膽。倚仗著權勢、地位、財富,而目空一切。法律?那是給老百姓制定的,我是強梁我怕誰?強梁的本意是有力量,引申義代指強橫、粗暴、兇狠的人。老子《道德經》中有言:強梁者不得其死。憑藉自己有實力,為所欲為的人,沒有好下場。
當今社會上目無法紀,為非作歹,貪贓枉法,為所欲為的人,統統都是強梁作膽。這些人有恃無恐,不怕因果,也不知因果,什麼事都敢幹,真的是無知者無畏。遠華走私案的主角賴昌星,財大氣粗,手眼通天,好像沒有他做不了的事。據說,有一次他居然對朱鎔基說,有什麼事找我!國家總理都解決不了的事,他都有辦法。你是誰啊?皇帝老子、還是黑社會老大?這不是強梁作膽是什麼?
看看報紙、電視上的新聞:貪官污吏、販毒造假、坑蒙拐騙……這些人來世間好像就是為了造地獄,比賽看誰的地獄先造好,誰就先行一步。正面教育不聽,嚴厲打擊不怕,政府的招數差不多使盡了,還有什麼辦法呢?我以為宣傳因果律最好,他嘴上說不信因果,內心裡也要嚇一跳,因果畢竟通三世啊!他毀了自己可能不怕,但毀了自己的兒孫,看他怕也不怕!
幾個月以前,美國總統布希提請國會討論一個廢除遺產稅的法案。美國的遺產稅征得很高,要50%以上,遺產傳兩代就變成零了。布希是想獲得美國富人的支持,所以才有這個動議。沒料想,美國上流社會一致反對,第一個站出來的是比爾蓋茨。他說:我不允許我的下一代不勞而獲,我的兒子應該和其他年輕人一樣,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否則就是對整個社會的不公平,那樣會影響美國的長遠利益。
對比之下,我們為國家利益、民族大義都作了些什麼?考慮些什麼?
何知端揆首輔?常懷濟物之心。

下面用了一連串何知的排比句式,談了一個人如何才能功成名就,建功立業的因果之理,相當於宋朝流行的成功學。分析起來,古今人才的選擇標準,實際上只有兩個方面,即德與才。德才兼備的為聖,德才俱無的為愚;德勝才的為君子,才勝德的為小人。只有德才兼備的人,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端揆、首輔,均指宰相之位。宰相居百官之首,稱端揆;又因其總攬國政,為皇帝的首席助理,故稱首輔。自明朝開始,撤相位設首輔大臣,此官制一直沿用到清末。
什麼人能當宰相?常懷濟物之心的人。什麼是濟物之心?愛人、愛物、愛國、愛地球、愛宇宙,也就是愛心、仁慈心。佛家講,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一個人在天地間擁有的舞臺大小,要看你的胸襟、氣魄、膽識與知識範圍。能否掌大權要看一個人天命的大小,同時還要看他的志向、發心與氣度。發心大,天地給你的舞臺就大;心量小,你生活的空間就小,小到夫妻間連對方一個人都容不下,那你就只能當皇帝了,孤家寡人嘛。
莊子說過,每一個人的氣度、知識範圍、胸襟大小都不同。如果要立大功、成大業,就要培養自己的氣度、學問、能力,像大海一樣深廣。同時要常懷愛人濟物之心,能如此才夠得上做君親師的材料,天地才有可能將管理權委託給你。你管理得好,天地就給你更大的權力,否則管理權就被撤回了。
濟物之心說到底就是一個同情心、愛心,慈悲心。愛不是無原則的溺愛、偏愛,而是有理性、有智慧的同情、愛護與幫助。
范仲淹年輕的時候就立定志向,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為什麼要走這兩個極端呢?因為這兩種職業都可以救人性命,良相救人是無形的,往往一句話、一項政策就能造福蒼生,救民於水火。良醫救人是具體的,憑藉自己的醫德與醫術,醫死人,肉白骨,救死扶傷。仔細比較一下,我們的人民公僕、白衣天使,真是常懷濟物之心了嗎?
外物與內心,像一個天平的兩端,是平衡的,偏重於哪一端,都會造成此起彼伏的失衡。現代社會追求物質進步,這一端翹起了;道義人心,道德倫理,這一端卻沉下去了。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學會走中庸之道呢?
何知拜將封侯?獨挾蓋世之氣。

什麼人能拜將封侯呢?要獨挾蓋世的胸襟、氣魄。
相法中最講究格局,其中就包括了氣勢。唱戲的最講氣勢,俗話說:像不像,三分樣。舉手投足之間,首先得有那股勁頭。人身背後的夾脊穴,武術裡面稱為勢竅,氣勢從這裡出來。後背崩圓,打開勢竅,才能有那股子氣勢派頭。古人的座椅多是硬木直角,為的就是坐不丟勢。哪裡像今天的小孩子,站著三道彎,坐著羅鍋腰,沒點大丈夫的氣勢。
古今中外的大人物、知名的軍事統帥,都有一種氣吞山河、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這不是普通的豪氣,而是這裡形容的蓋世之氣。楚漢之爭的項羽,力拔山河,英勇無敵。小時候就不學一人敵的劍,要學萬人敵的槊,以後封為楚王,與劉邦爭奪天下。
劉邦雖然讀書不多,卻也有這份格局。看看他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等閒人還沒有這種胸襟和氣魄呢。
南唐的朱溫,沒有當皇帝之前給別人幫工,可憐得很。東家一天到晚罵他,嫌他吃得多幹活少。有一天,他實在給罵急了,回嘴說:我們大丈夫要幹的事,你們這些土財主懂個屁!”東家生氣了要揍他,東家的媽媽說:這個孩子將來前途無量,要好好對他。以後,朱溫滅唐建梁,當了皇帝,非常感激東家的媽媽,還把她接來與自己的母親同住。所以看人不能看一時的得失,要看他的胸襟、膽識、能力與氣魄,現在的時髦話叫做綜合實力;要將眼光放長遠。所以,用人也是一種投資,而且是回報最大的投資。
何知玉堂金馬?動容清麗。

這句話是問:什麼人能以文章傳世,聲名遠播呢?格局清麗,神清氣秀的人。
玉堂、金馬,皆是古代的官署名,以後變成翰林學士的代稱。《幼學瓊林》中就有金馬玉堂,羨翰林之聲價;朱幡皂蓋,仰郡守之威儀的駢句。
史書上記載,宋太宗曾賜翰林玉堂之署四個字,因此玉堂就成了翰林的專稱。金馬門則是漢代未央宮的宮門,因漢武帝得了大宛馬,以銅鑄其像立於宮門前而得名。漢代的學士待詔金馬門,袁枚詩中就有漢朝宣室知何處,金馬門前月更哀的句子。
動容,是言談舉止;,是儀容相貌。清麗,是形容一種英氣,即神清氣秀,沉靜和雅的氣質、風度。氣質是一個人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信仰追求、知識體系等,是一種綜合力的體現。不同人有不同的氣質,文人有書氣,武人有豪氣,君子有正氣,小人有邪氣,商人有銅臭氣等等,現代語言叫做職業痕跡。氣質是一個人的本質特徵,在高人面前是無法掩飾和偽裝的。玉堂、金馬的文章學士,氣質中流露出一種英氣。草之精秀者為英,人之聰明秀出者為英,形容起來就是動容清麗四字,這裡還是談的格局。
相法中有二十格局,即清奇古怪,秀美俗濁,醜陋寒暖,厚薄輕重,威嚴漂泊。清佔一格,秀麗佔一格。清與濁相對,秀(麗)與俗相對。清出於濁,必不融於濁,所以清貧濁富。清人享清福,濁人享鴻福,二者界限很分明。秀麗不是美豔,是一種內蘊溫柔暖潤的含蓄之美。清、麗兩個格局合起來,才能玉堂、金馬,單一格局很難造就高才、大才。例如,清格多偏薄寒、孤傲,這種人雖有見識,往往幹不成事,不是他不努力,而是福報不夠,沒有積蓄之力。秀麗多平庸、浮淺,雖有錦心繡口,但見識有限,往往淺嘗即止,也很難成就。這就是曾國藩所說若聰能謀始,而明不見機,乃可以坐論,而不可以處事。(《冰鑒》)
何知建牙擁節?氣概淩霄。

這句話與前面幾句大同小異,還是談出侯入相的人,應該具有的氣質條件,只是每一句談的側重點不同而已。為什麼有人能夠委以重任,鎮守一方?志向遠大,氣概淩霄的人。
建牙,是古代出征前,在軍前立旗,後世多指出鎮一方的大員。擁節,是古代將帥專制一方所持的符節,與帥印一樣,都是權力的標誌。
人活在世間所依仗的是一種精神、理想,或者說希望。俗話說: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人所以能夠忍辱負重地生活下去,是因為我們都相信明天會更好,現實的苦難很快就會過去。因此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心態觀念之中。心態影響思想,思想形成觀念,觀念指導行動,行動產生慣性,慣性形成習氣,習氣決定命運。一步一步推下來才發現,我們創造出習氣,習氣又控制著我們,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一個人能否成就一番大事業,除了能力和膽識以外,要看他的立志與發心。只有發長遠心、遠大心,志向高遠,為民族的福祉而奮鬥的人才有可能氣概淩霄,百折不撓。
莊子《逍遙遊》中講的鯤鵬南圖的故事,也說明一個人不管做任何事,首先要見地高遠,氣概淩霄才能有所作為。見地不高,氣魄格局太小,成就一定有限。不是沒有成就,而是很難有大成,如同莊子形容的鴳鳥一樣,飛個丈把高,在枯枝亂草上一站,隨風搖擺,得意洋洋。還要嘲笑鯤鵬,傻乎乎的也不怕累,非要到南極去幹什麼。
何知丞簿下吏?量平膽薄。

為什麼有人只能當個書辦下吏一類的小職員呢?因為量平膽薄,不堪大用。
丞簿,是古代官府的文秘人員,負責文書檔案、屬於輔助理事的中下層官吏。下吏,多指地方官府中辦理文書的小職員。
此一句話描述的正好與上一句話相反,有些人論才學、論智力並不太差,為什麼只能做書辦下吏呢?原因就是前面所說的,發心太小,沒有高遠的志向。宇宙間的真理是天道酬勤,機會總是留給百折不撓的人。一個人的願心有多大,天地就給他多大的舞臺。你退心了,舞臺就縮小;你倒志了,天地就將舞臺收回了。這乃是迷信的話,天地哪裡能給你舞臺,其實是你的心量有多大,你的生活的空間就有多大。能包容的厚道人,就有人緣、朋友就多;鼠肚雞腸的人,兩個人都要吵架。
每個人生活的時空都不一樣,不要以為宇宙只有一個,那是唯物論的宇宙觀。你自己內心的安放處就是你自己的宇宙時空,何止三維四維,何止六道輪回。有什麼樣的心念,就有什麼樣的命運,命運是你自己的時空。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首先就要改變自己的宇宙觀,即改變自己的心地,使之象大地一樣寬廣、方正、深厚。
佛家說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有了如此的胸襟、氣度、膽識,才有可能作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大丈夫。否則,就乾脆認命,做一個本分的小公務員,誰讓我量平膽薄呢。只要認命知足,日子一定過得不錯。如果既不認命,又沒有能力條件,還要與人攀比,那日子就難過了,好日子也會過成苦日子。
何知明經教職?志近行拘。

為什麼有的人只能盤旋文詞,靠教書糊口呢?因為胸無大志,行為拘謹。
明經教職,指古代的教書匠、西席先生。明經,是盤旋文詞;教職,是教書糊口。這裡講了另外一種人,這種人很常見。有些人書讀得好,通經明典,知識淵博,說起來頭頭是道,幹起事來一塌糊塗,砸鍋的時候多,無法擔當大任。等而上之者,可以做個謀臣;等而下之者,就只好帶帶頑童,靠教書糊口了。像乾隆時的名士鄭板橋,他沒有考取功名前,也是在揚州教書的,很可憐。鄭板橋在教書時,東主刻薄,每天給他吃稀飯。有人形容說:粒米煮成粥一甌,鼻風吹動浪悠悠。一粒米煮出一罐子粥,當然鼻子一出氣,飯碗裡就波浪翻滾了。所以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貧無奈做先生。
有的人雖通經明典,卻只能教書糊口,個中原因固然多,但最主要還是志近行拘。《紅樓夢》裡有幅名對子: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人生最高的名言。世事洞明透徹,那是真學問。是人生經驗多,是人情世故通達,這是大文章。人一輩子的修養能夠做到這兩句話,就非常成功。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不是讀書能讀出來的,書不是讀得越多越好。
大凡知識淵博的人,多缺乏果敢和勇氣,所以志近行拘,只能為輔為助,很難挑大樑、成大器。故此,古人說有三種人不能讀書:第一種是壞人不能讀書,書讀得越多人越壞,也就是林則徐說的舉止不端,讀書無益。第二種是鑽到書裡出不來的人不能讀書,書會害了他。第三種是天賦高的人不能讀書,不讀書頭腦中沒有框框,還敢想敢做,讀了書反而壞了他的大事。所以古時候的名師,都會根據學生的特性因材施教,不會浪費你這塊材料,否則就是誤人子弟。
何知苗而不秀?非惟愚蠢更荒唐;何知秀而不實?蓋謂自賢兼短行。

為什麼有些人看著是好苗子,卻成不了才呢?因為作人愚蠢,行事荒唐;為什麼有些人只得到虛名虛利,人生沒有結果呢?因為自以為是,且德行有虧。
苗而不秀,是只見長苗不見抽穗,中看不中用。秀而不實,是葉穗開花,但不結果實,形容人生沒有結果。自賢,是自己認為不錯,自我感覺良好;短行,是行動上跟不上,或者品行有缺陷。
以上兩句的用典,出自《論語·子罕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這是孔子感傷顏回死得太可惜,三十二歲就死了,只看到他的進步,沒有看到他的成就,才說了這兩句話,同時也是孔子對人生的感歎。
有些植物種子種下去,發出的芽很好,應該前途無量,但卻長不起來,枝葉並不茂盛,這就是苗而不秀。自古以來,苗而不秀的人很多,小時候的神童,長大了什麼也不是,不成器。再進一步就是秀而不實,雖然花葉扶疏,但沒有結出果實來。有許多人年輕時都是聰明進取,前途無量,但越來越停滯,最後沒有結果,人生沒有結論。回過頭來看我們自己的人生,也大多是秀而不實。年輕時很有理想,氣沖鬥牛,結果卻象徐渭所說: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為什麼如此,原因就是這裡說的,愚蠢、荒唐、狂傲、行為不檢點,我們大多數人的事業、道德、學問,都包括在這兩句話的範圍之內了。
孔子說: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中庸》)。智慧不夠,卻愛自作聰明;不在其位,卻愛指手畫腳;不享受當下,總想著過去的輝煌,這樣的人能不失敗嗎?
學佛學道的人,秀而不實的佔了大多數。究其原因,統統都是蓋謂自賢兼短行,看得破,忍不過;說得出,做不到。很多人活了幾十歲,自己的人生觀還沒有定下來,人生沒有方向,沒有確定自己活著究竟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究竟要做點什麼事,都是跟著環境在轉,這是人生最悲哀的事。譬如選擇一個職業,不管哪個職業,反正都是為了自求生存,當皇帝是職業,討飯的也是職業,二者只是職業的不同,不是事業的不同。
事業是什麼?孔子在《易經繫辭》上講的: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舉而措之天下之民,是由於你的行為,天下老百姓都沾了光。是你的所做所為,措之天下之民,是老百姓因此沾了你的光,受到你的恩惠,從而天下社會有一定的安定,這樣的成就叫做事業。一部廿四史,其中雖有數不清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能讓人牢記不忘的大概不超過二十個。其他人多是沒有成功的事業,秀而不實,史書上只能一筆帶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