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九種教育方法 - 第三部分 約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作者:劉暢
前言
教育孩子需要好方法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都盡其所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出類拔萃,而有的孩子卻非常平庸?同樣是孩子,差別為什麼如此之大?
其實,造成差別的原因很簡單——有沒有採用好的教育方法!
孩子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自己的家庭中度過的,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場所,而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並且是終身的老師。在長時間的相處中,父母採用什麼教育方法培養孩子,決定著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著孩子未來是什麼樣的命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未來的競爭與其說是孩子們的競爭,不如說是家長們的競爭。
每一個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潛能,只不過由於種種原因被壓抑住了,而潛能被壓抑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家長教育方法的錯誤。
現在,很多父母都能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都能認識到:讓孩子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要靠後天的努力和父母的引導;天才不是遺傳的,而是教育來的;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是天才,只要父母能用培養天才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是的,教育孩子需要好方法!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天才。
然而,很多家長找不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正確的教育方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是,樹立了錯誤的榜樣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因此,系統全面地瞭解在世界上發揮巨大影響的教育方法,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一條真正適合的教育路線才是最最重要的。
本書收錄了世界上最著名的9種教育方法,系統地介紹了每種教育方法的理論發展和實踐運用,為天下父母提供了最權威、最完美的教育聖經。這些方法不僅培育出了一個個神奇的天才少年,而且也在世界上廣受歡迎,被世人奉為圭臬:
卡爾.威特:全能教育法
塞德茲:天才教育法
約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斯賓塞:快樂教育法
M
S.斯特娜:自然教育法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這是一本濃縮了人類教育思想精華的書。這些教育方法經過時間的歷練、經過人們的實踐已經被證實為最有效、最受歡迎的教育寶典。全球已有數百萬家長從這些教育方法中得到了有力的幫助,使他們的孩子的人生得到了積極的改變。聰明的父母可以從本書中發現一條完美教育的路線指南,讓孩子受益一生。
孩子成才的希望就在眼前,培養教育的秘密就在身邊,悉心閱讀此書,借鑒這些經典的教育方法,你會發現——天才就在你的身邊!
匯總一下九種育兒方法:
第一部分 卡爾.威特:全能教育法
第二部分 塞德茲:天才教育法
第三部分 約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第五部分 斯賓塞:快樂教育法
第六部分 MS.斯特娜:自然教育法
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
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
第三部分 約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一、約翰·洛克

約翰·洛克在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德、智、體和諧發展的新教育體系,寫下了世界教育史上的新篇章。在總結了蒙田的教育思想,吸收了彌爾頓實科教育的理論後,洛克以前人的思想資料為基石,建立了紳士教育理論體系。其教育著作為《教育漫話》(又譯《家庭學校》)。

約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17世紀英國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思想家。

1632年,洛克出生於英國靈頓,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他天資聰穎、興趣廣泛,1646年洛克在威斯敏斯特學校接受了傳統的古典文學基礎訓練。1652年克倫威爾主政期間,洛克到牛津大學學習,深入學習了哲學、自然科學等課程,並在那兒居住了15年。1656年洛克獲得學士學位,1658年獲碩士學位,後來他還擔任過牛津大學的希臘語和哲學老師。36歲時,他被入選英國皇家學會。這段時期他與著名的化學家羅伯特·波義耳交往甚密。他還對醫學感興趣,得過醫學學士學位,但只是偶爾行醫。

1666年洛克遇到了莎夫茨伯裡伯爵,並成為伯爵的好友兼助手。在此期間洛克開始了其一生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人類理智論》的創作。1675年洛克離開英國到法國住了三年,結識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後來又回到伯爵身邊擔任秘書。1682年莎夫茨伯裡伯爵因捲入一次失敗的叛亂而逃往荷蘭,洛克也隨行。伯爵在翌年去世,而洛克則在荷蘭隱姓埋名,一直呆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

1689年洛克返回倫敦,他的《人類理智論》也在1690年發表。晚年的洛克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在《人類理智論》這部書上,不過此時也認識了包括以撒牛頓在內的幾位科學家。洛克終身未娶,於1704年在倫敦溘然長逝。

約翰·洛克在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德、智、體和諧發展的新教育體系,寫下了世界教育史上的新篇章。其教育著作為《教育漫話》(又譯《家庭學校》)。他同時也是第一個全面闡述憲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學以及政治領域都有重要影響。

洛克認為,理想的人是集品德、健康、才能三位於一體的人。只重視體育,孩子將成為可悲的魯夫;只重才能,孩子會成為弱不禁風的病夫,或者成為社會上的惡棍;然而,只重品德教育,孩子會成為懦夫,這種人對社會、對人類都是無用的。因此孩子的教育應該三方面全面發展。

洛克主張要把年輕人培養成有強健身體、有一定知識、有才幹、具有優雅態度並善於處理各種事務的紳士。這種教育要從德、智、體三方面著手。

洛克非常重視健康教育,提出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康的精神我們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須先有健康。為此他提出一套保持健康的建議。如他認為兒童從小時候開始,就應多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少吃藥,衣服不能過暖或過緊;他主張飲食要清淡,認為兒童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麵包、蔬菜和水果。兒童的臥床要堅硬以鍛煉身體,這樣可以把孩子培養成強壯、勇敢又堅定的人。

洛克在品德教育方面也有明確的思想。他主張,德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性格,鍛煉意志,養成高尚的道德和嚴守紀律的習慣。他認為道德教育是紳士教育的靈魂,擁有理想的德行,可以使個人獲得幸福,也有助於他的事業成功。

洛克提出,一個紳士必須具備理智、禮儀、智慧和勇敢這四方面的道德品質。培養理智,就是要能夠運用理智去駕馭和支配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順從理性的指導。

禮儀的培養指的是要讓兒童學習禮貌、禮節和風度,懂得人情世故,會接人待物,要文質彬彬,高雅友善。

智慧的培養指的是一種本領的培養,它使人能幹而有遠見,善於處理具體事務,要把孩子培養成坦白、公正和聰慧的人。

洛克認為勇敢和堅忍是紳士必備的美德,是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的品性,為此需要從小鍛煉孩子的膽量,也即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使之能忍受痛苦,克服怯懦、脆弱的本性,能夠做到剛毅、果斷、勇敢。

洛克主張對兒童實施德育時家長要做榜樣和示範;要充分練習好的行為使之成為習慣;要和兒童講道理,還應該給兒童獎勵,這包括尊重、稱譽和讚揚,但洛克反對體罰。認為懲罰應儘量避免,但必要的責備、斥責也可保留,但不可挫傷兒童的自尊心。

在智育方面,洛克強調把孩子培養成有學問的人。他主張,不僅要向學生多方面地傳授知識,使之增長學問,還要通過教育發展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發展論證概括的能力和系統思考的能力。他認為正確的思考,比多知道一些更有價值。值得重視的是洛克關於設置手工勞動課的意見。他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技能技巧的課業去獲得技能技巧,掌握一定的木工、園藝、農業等實際操作本領。

關於智育的方法,洛克認為關鍵要使孩子愛好知識尊重知識,在於使學生採用正當的方法去求知,去改進自己,提高求知的欲望。

在教育方法上,他非常重視兒童的年齡特點,強調示範和環境的教育作用,反對單純的說教。他說:無論給兒童什麼教訓,無論每天給他什麼樣的聰明而文雅的訓練,對他的行為能發生最大影響的依然是他周圍的同伴,是他監護人的行動榜樣。他主張一定要用溫存的語言,耐心熱情的態度,和顏悅色的勸導,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兒童的習慣,切記不可聲色俱厲、簡單粗暴地責備和訓斥他們,以免傷害兒童脆弱幼嫩的心靈和正在成長中的自尊心。習慣的培養不能急於求成,而且只有當一種良好的習慣已經形成之後,才能再培養另一種習慣。幾種習慣同時培養,會造成夾生飯,反而給以後的教育帶來困難。對兒童的不良習慣,懶惰和任性,教師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姑息、遷就。

二、孩子的命運在父母手中

孩子在幼年時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他們就像河水的源泉,活潑而無拘無束,一旦被導向某一方向,就能轉變它的流向。

在社會大環境中,為什麼有的人是好人,有的人是壞人,有的人無用,有的人有所作為,在這裡面起決定作用的是教育。人和人之所以不一樣,主要是因為在後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幼年的意識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會在未來漫長的一生中發揮重要的影響。

每一個人都不是他自己要出生的,父母使他們偶然來到這個世界,來到了一個他們自己無法選擇的家庭,有了一對永遠不能變換的父母。一個孩子將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父母是何種層次的人,取決於孩子在早期成長過程中受到何種層次的家庭教育。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為了培養孩子的品德,父母親的行為要自慎,應處處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為或壞的行為都是父母教育和影響的結果。

如果母親愛打扮,其女兒必然也是愛打扮的。若母親是多舌的,女兒也不例外。同樣,父親好喝酒,兒子也會喝酒;父親說髒話、粗話,則孩子也是如此。這已成為家庭教育的定律。正如有人所說,孩子的心是塊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穫;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穫;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獲得品德的收穫;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得到命運的收穫。

可以說,孩子一生的命運在父母手中,父母若嚴格要求自己,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養孩子的品德,為開拓他們的美好前程積極創造條件,同時也就使自己成為一個偉大的人。

我們說家庭是一所學校,但家庭教育並不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來不得半點浮躁,也不能求速成。家庭教育有著自身獨特的方式,它通過家庭環境氛圍及父母的言論、行為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無形中塑造著孩子的人格品德與基本素質。

家庭教育不僅是基礎教育,而且是主導的教育,給孩子深入骨髓的影響,是任何學校及社會教育所永遠代替不了的。在英國有一個愛德華家庭,是真正的書香門第。老愛德華是個博學多才的哲學家,為人嚴謹勤勉。他的子孫有13位當大學校長,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60多位醫生,1人當過大使,20多人當過議員。同樣是在英國,另一個珠克家族,與之相比則大相徑庭。老珠克是遠近聞名的酒鬼和賭徒,渾渾噩噩,無所事事。這個家族至今已傳了八代,其子孫後代中,有 300多人當過乞丐和流浪漢,400多人酗酒致殘或死亡,60多人犯過詐騙或盜竊罪,7個殺人犯,整個家族沒有一個人有出息。根據上述兩種情況讓我們來做一個設想,珠克家族中的某個人,當他還是嬰兒時,就被愛德華家族抱養,那這個人又將變成什麼樣的人呢?反之又會怎樣?家族最初及持續灌輸的是非觀念、善惡標準、為人原則,將影響他的一生。這就是兩個英國家族留給後人的啟示。

三、最有效的獎懲方法

很多家長把身體上的痛苦與快樂當作獎懲手段支配孩子,這種方法是不恰當的,當然也不會收到好的效果。

洛克主張一定要用溫存的語言,耐心熱情的態度,和顏悅色的勸導,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兒童的習慣,切記不可聲色俱厲、簡單粗暴地責備和訓斥他們,以免傷害兒童脆弱幼嫩的心靈和正在成長中的自尊心。他提出的獎懲方法具有一種力量,一旦發揮作用,效果是永久性的,下次你就再也不會因此而苦惱了。這種獎懲方法就是使孩子知道羞恥和光榮。孩子一旦懂得了受尊重與羞辱的區別,尊重和羞辱對他們的心理就成為一種最為強有力的刺激。家長一旦能讓兒童愛惜名譽,懼怕羞辱,就等於使他具備了一種真正的做人原則。這個原則會永久性地發揮作用,使他們走上正軌。但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這件事看上去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是我們花費一番精力去探求達到這一目的的方法,是絕對值得的。這是洛克教育上的一大秘訣。

——孩子比成人更愛面子

兒童對於讚揚是極其敏感的。他們在比我們想像的更早的幼年時期就具有這一敏感。他們覺得,自己能被別人看得起,尤其是被父母或者自己所依賴的人看得起,是一種莫大的快樂。所以,假如做父母的看見孩子的行為得體或表現良好,就應該適時地給他們幾句讚揚;看到孩子表現不好或者做了錯事,除了父母,孩子身邊其他的人,也都用冷淡的態度對待他們,這樣,用不了多久,孩子就能感覺到這兩種不同的態度。這種辦法如果能堅持下去,收到的效果要比貿然地嚇唬或者打罵他們要好得多。威嚇或者打罵用多了,孩子就會對它失去恐懼。如果孩子的羞恥感沒有被培養起來,使用暴力是沒有什麼用處的。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家長應該禁止用暴力教訓孩子的方式。

——讓孩子懂得優秀的人可以得到可愛的東西

使孩子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受到尊敬是值得喜悅的,而遭到羞辱是應當感到恥辱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會在心靈上約束孩子的行為。當孩子不同的行為和表現值得受人尊重或者應該遭到羞辱的時候,各種使孩子感到可愛的或者討厭的事物,應該緊緊跟隨其後到來。

這樣做,並不是因為孩子的表現或好或壞,所以特意地去加以獎勵或懲罰。而是家長或孩子周圍的人對孩子的舉止、表現自然而然的一種反應,是因為孩子的行為本身值得尊重或只能遭到奚落,伴隨著不同的行為必然會到來的結果。用這種自然得體的辦法去教育兒童,就能使他們明白:凡是行為良好、值得人尊重的人,他們必然會被每個人所喜愛。自然而然地得到各種可愛的東西。相反,如果有人表現不得體、被人瞧不起,自己不愛惜自己的名譽,他就無法避免遭受別人的輕視和冷淡。結果他喜歡的和能使他獲得滿足的一切東西,他都不可能得到。用這種方法,可以使孩子從一開始就堅定不移地相信這樣一條規律:惹人喜愛的事物只有品行優秀的人才可以得到,才可以享受。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利用兒童自然的欲望,達成一種積極的效果,借助合理的方式去滿足他們的欲望,從而培養他們優秀的品行。如果父母懂得利用這種方法,使孩子們聞過而知恥,使孩子樂於被人尊重,愛惜自己的名譽,他們就會順理成章地成為有德行的人。

要執行這種辦法,要排除的一大困難就是對兒童的溺愛和無原則地讓步。兒童犯了過失,遭受到父母冷漠之後,不應該讓他們從這種無知的、無原則的撫慰中找到安慰,否則,其結果必然是父母費心給他們培養出的品德全都給摧毀了。當孩子確實犯了過錯,父母給他冷淡的臉色的時候,其他人都應該一致地對他表示冷淡,不能夠給他同情。直到兒童自己真心實意地承認過錯,請求原諒,並真正地改正了過失,才應該讓他恢復名譽。假如能夠把這種方法堅持執行下去,相信根本就用不著去對孩子呵斥或打罵。孩子出於尋求自己內心的平靜和滿足的本能,自然而然地很快就能學會用正確的言行去博得大家的稱讚。至於那些遭到別人反對的言行,他們會很明白自己一旦做了就會讓自己難受,哪怕你根本不去打罵或者嚇唬他們,他們自己都會避免這類事情。這種方法的關鍵就在於,讓孩子養成謙虛知恥和從善如流的心理,他們對於那些自知做了會使自己被人瞧不起的事情,自然就會避之唯恐不及。

四、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康的精神

洛克非常重視健康教育,提出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康的精神我們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須先有健康。這是對人生幸福的一種言簡意賅的描述。擁有身體和精神雙方面的健康,就可以擁有一切;而如果身體和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就算得到了一切也沒有用。在精神方面不盡健全的人肯定無法找到完美的途徑把事情做得漂亮;而如果天生體質不盡如人意,再有能力也註定做起事來心有餘而力不足。

為此,洛克提出了一套保持健康的建議:

——孩子穿衣服不能過暖或過緊

孩子剛剛生下來的時候,臉部的耐寒能力並不比身體的其他部分更強。後來臉之所以比其他部分更能耐寒,只是因為老是露在外面而習慣了溫度的變化。只要從小就形成了習慣,有許多看上去似乎不可能的事情,孩子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如果孩子從小就穿著緊緊的衣服,對身體百般約束,長大後很少能有健美的身材,尤其是女孩子。

——學會游泳

孩子長到了能夠游泳的年齡,而且又有人教他的話,理所當然地應該學會游泳。會游泳除了使人獲得一種技能以備不時之需外,對於健康也十分有益。

——多進行室外活動

多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對身體大有好處,尤其是成長中的兒童。越多地在戶外活動,孩子就長得越健康,適應力就越強。

——讓孩子自然地成長

很多父母過早地就規定男孩子不能玩布娃娃女孩子一定要文靜等家規,這種情形可能會把孩子的某種潛力的萌芽毀掉。如果家長用性別的枷鎖把孩子禁錮起來,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都限制在各自的性別範圍之內,這很容易使孩子的思維活動變得僵硬。

——清淡的飲食

洛克認為孩子最好吃清淡的食物,少吃肉,如果孩子非吃不可,每天也只能吃一次,一次只吃一種肉,最好是清淡的牛肉、羊肉,肉裡不要加太多的調味品。

早餐晚餐給孩子吃牛奶、優酪乳、稀粥、麵包、蔬菜最合適。需要注意的是,每種食物都要清淡,最好不要放糖,一切刺激性的、能使人興奮的東西最好都要儘量避免。孩子的所有食物中,鹽都不可多放。

洛克主張三餐時間最好不要固定,而應當每天都變換。如果孩子在正餐之外還要吃飯,那就準備好新鮮的幹麵包。

洛克認為水果應當在飯前或者在兩頓飯之間吃,孩子還可以把水果當早餐吃,但要和麵包一起吃。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吃成熟了的水果。

——規律的睡眠

睡眠能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是兒童最應該多多享受的。孩子在幼小時多睡覺是天經地義的,他們可以愛睡多久就睡多久。但長大後,就不該再放任其睡懶覺。要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但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這有益於健康。

孩子睡的床應該是硬的,不要鋪過厚的褥子,睡硬床有助於孩子身板長得挺拔。

——不要輕易吃藥

不要用給孩子吃藥的方法來預防疾病,這個建議比各種補藥和食品要好得多。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千萬不要看到孩子身體稍微有一點不舒服就請醫生,濫用藥物。

五、建立平等的關係

人與人之間應該存在起碼的尊重,這種尊重表現出來就是雙方是一個平等的關係,哪怕是在家庭內部,父母與孩子中間也應該存在平等。

有一次洛克去英國旅遊,在一個飯館用餐時曾目睹了這樣一件事:

一個大約四五歲的小男孩,因為姐姐先坐到了一個位置上而不高興,站在那裡不願坐另一個位置。孩子的媽媽便蹲下去對他說:這兩個座位其實是一樣的,對嗎?既然姐姐已經坐下了,你為什麼一定要坐她那個呢?下次再有機會讓你先坐,好嗎?孩子眨眨眼睛,看看座位,確實沒有什麼兩樣,也就坐下來,高高興興地吃飯了。後來,無論在朋友家裡,在兒童遊樂場,還是在公園散步,看到大人們與小孩說話時,總是蹲下來,與孩子處在一個水準上。還往往用雙手握住孩子的小手,用親切的目光對望著,和顏悅色,以商量的口氣與孩子說話。孩子們也似乎都很懂事,眨眨眼睛,頻頻點頭。

後來,洛克與一位英國兒童心理學專家談起這件事,專家解釋說:與孩子說話當然要蹲下來呀!他們年齡太小,還沒有長高,只能是大人蹲下來,才能平視著說話,我們從小父母都是這樣同我們說話,否則怎樣能平等地交流呢?小孩也同我們一樣是獨立的人,應當得到尊重與平等對待。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權利主體,應當受到尊重。我們常看到父母抱著孩子向別人展示,自己滿面笑容,孩子卻不高興,因為他可能想睡覺或者想自己去玩,而我們成人卻往往憑自己的興趣任意安排他的生活。

父母認為應該出去散步了,即使這時孩子正在高興地玩耍,父母並不顧及孩子的感受,硬是打斷他的活動,把孩子打扮一番就帶他出去了;孩子正在從事一項工作,例如把小石子裝到桶裡去,這時,母親的一位朋友前來拜訪她,於是,母親要求孩子立即把散亂一地的石子收拾起來,然後孩子被帶到客廳見客人……

父母不斷地突然闖進孩子的環境之中,去打攪他們,並且不跟他們商量就操縱他們的生活。這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父母過分看重自己的權利而忽視了孩子的權利。

要克服這種現象,就必須考慮到這些因素:不要因為自己的關心而過度頻繁地打斷孩子玩耍的興趣,置孩子自身的需要於不顧。這是父母自私的一種表現。在孩子反對時仍堅持成人的立場,完全無視孩子的權利,這樣必然會導致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父母和孩子是可以建立起朋友式的平等關係的,這種與未成年的、尚未獨立生活的,但卻幾乎成熟了的孩子們的親密融洽關係,是共同生活的理想方式,而它的形成,要靠雙方的努力。

如果我們要做出一項與孩子有關的決定時,持公平公正態度的父母會儘量遵循或者至少要考慮到孩子的意見,他們會充分與孩子進行討論和交流,聽取孩子的想法,然後謹慎地作出決定。

一個孩子的話值得我們記取:我時常能感覺到父母尊重我們的想法和感受。儘管很清楚最後到底誰說了算數——他們說的算數,但他們仍然讓我們感覺到我們的意見是有價值的。

另一位母親的做法也值得我們借鑒:我讓女兒和我們一起吃飯,把她和大人同樣對待。吃飯時的談話也是選擇她能懂的話題,平等地與她談話。有的家庭,吃飯時不讓孩子說話,有的甚至不吃飯時,孩子也必須畏畏縮縮。這樣做,孩子就不會有任何自尊心。

當然有時候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討論的,但是有一點應該注意,那就是對孩子提出要求時必須說明理由。我們常聽見一些父母在叱責孩子時說:難道連父母的話你都敢不聽了?或者是你敢不聽﹖這當然也是父母對不肯聽話的孩子,氣得沒有別的辦法時才說出的氣話。而且它也似乎成了父母在對付不聽話的孩子最後的一張王牌。

這是一句逼迫的話,而且還帶有威脅性。如果孩子很小,聽了可能會真有些懼怕,因而也會屈從。但是,這種王牌、這種強迫加威脅長久了,對孩子的頭腦、思想的發展卻都會造成一些消極的影響。

連父母說的話你都敢不聽!這話的背後就是父母所說的話具有絕對權威,而且也是絕對正確的,你必須服從,不容討價還價。這是顯示父母權威的一種恐嚇行為,這是父母要求孩子們絕對服從的態度。平日我們所常說的聽話,實質上就是服從,是強者對弱者的威逼的結果,因而是不平等,不公正的。

這種話會妨礙孩子完整人格的發展,影響他們思考力的發育和成長。他們可以成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同時也可能變成毫無判斷能力和無法獨立生活能力的人。

平等和公正還表現在父母與孩子遇到意見分歧時,父母可以為孩子做一些適當的選擇,但更多的時候應該把孩子當成獨立的社會人,信任他們,允許他們有自己的選擇。如果認為孩子有哪些觀點和自己不一致,要心平氣和地說明理由,採用商討方式,以理服人,使孩子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態度來教育子女,用命令式的說教進行批評。而是要告訴他應該怎麼辦,不應該怎麼辦,以免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不容討價還價不容爭辯,這是很多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其實,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教育子女的方法,不應該是強迫,更不主張威脅。在子女不聽從父母的時候,父母應該先瞭解孩子的心理,傾聽孩子的意見,然後再告訴孩子:為什麼應該這樣做?直至孩子心服口服為止。

公平還意味著考慮如何保持與孩子的發展水準相一致。一位哲人說:我只能伴隨和我同行的人。父母和孩子的交往中,也需要在他面前蹲下來,這樣就可以和他用同樣的眼光觀察世界,在同樣的高度觀察彼此。如果想保持他們對我們的信任,做父母的必須放棄成年人的自負。

在和逐漸長大成人的孩子的交往中,父母必須學會寬容,容忍孩子在這一發展階段的某些幼稚,將一種與我們的視角完全不同的、追求平等的視角置於和我們同樣的地位,像對待一個跟我們一樣的個體那樣對待孩子,努力公平公正的對待他們。

父母要建立這樣的意識:孩子年幼無知,毫無經驗,體小力弱,需要自己的保護。家長對孩子的一切負有責任,並不表示有權利指揮孩子。尊重孩子,也是尊重你做父母的權利。

六、讓孩子自願學習

家長應當選擇適合的方法來教育孩子,決不能讓學習成為孩子的負擔,也不應該當作任務強加給孩子。否則,孩子一定會討厭學習。哪怕原來孩子過去喜歡學習,一旦他意識到學習成了自己被逼迫去做的事情,他們就會感到厭惡。

如果一個孩子很喜歡抽陀螺,你讓他每天到了時間就去抽陀螺,不管他那個時候想不想玩都得玩。讓抽陀螺變成他的一項任務,叫他每天早晚都花大量的時間幹這件事,照此下去,你看他會不會對一切遊戲都產生恐懼。孩子希望自己是自由的,他們喜歡別人看到他們良好的表現是自動做出來的,希望別人知道他是絕對獨立自主的。在這一點上,孩子的心理和最自尊的成年人並無二致,不管大人對此怎麼認為,他們的本性都是如此。

自願學習是最佳境界,即使你已經在孩子身上培養出了對某件事情的興趣,但是當他們在沒有主動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也應該少催促他去做。有很多對讀書、寫作、畫畫感興趣的孩子,在某些時候對於這些也會感到乏味。如果此時家長勉強孩子去做,只會自尋煩惱。家長應該細心把握孩子興致的高低漲落,用心把握他們興致高漲的有利時機。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特點去向他灌輸一些適當的觀念,讓孩子愛好學習。採取這種方式,可以節約很多時間和精力。因為孩子在興致高的時候,學習效率要比平時高出兩三倍,而如果被迫勉強去做就會事倍功半,孩子也要吃更多的苦。假如你注意到這個道理,孩子就可以從學習中解放了,可以盡情地去遊戲,玩到筋疲力盡、心滿意足,而同時又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

如果你使用的方法得當,學習和遊戲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遊戲固然可以作為在學習之餘用來調節身心的消遣;而學習本來也可以作為孩子在玩膩了遊戲時再度喚起他們學習興趣的一件事情。孩子認為學習和遊戲的重要程度是相等的,他可不會因為學習是所謂的正事而把過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而因為遊戲是無關緊要就減少分配到遊戲上的精力。孩子身心正在健旺的時候,不時把口味變變,他們肯定會喜歡的。我們稱之為遊戲的事情只有一點優勢,就是遊戲是孩子自動去做的,就算玩得很累也是自願的;但是他們要學習的事情卻是外來加在他們身上的,他們不是出自自己的本意,而是被別人安排去做的。意識到自己要按別人的意志行事,對他們不啻是當頭一棒:他們需要自由!他們在遊戲中,是從來不會因為從玩伴那兒得到一些關於該怎麼做的指導而感到反感的;你應該讓他們到我們的老師那兒去問 “我下面該怎麼做,代替老師去向他們下達命令。這樣一來,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是出於自願的,和做別的事沒什麼區別。這種方法如果能被家長細心地加以應用,那麼無論你讓孩子去學習什麼,你都可以設法引起他的主動。

孩子學習任何事情,最好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趣高,心裡想做的時候。那時他們的精神既不怠懈,心思也不別有所注,不至於使得他們感到彆扭與憎惡,這是無可懷疑的。但還需要注意兩點:第一,如果孩子興致高的時候你沒有時間利用這個時機,或者你的孩子就很少有興致勃勃的時候,那你就得另外想辦法去督促孩子學東西。不能任由他養成懶散的習慣,對所有事情都心不在焉;第二,讓孩子能夠拿得起、放得下,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孩子心情不好,或者心思在另外的事情上,也應該教會他自製,能夠做得了自己的主。就算他對手裡的事情做得正起勁,但是經過選擇,認為另外一件事情應該做,那就要能放得下,毫不為難地去做那件事。

要培養孩子的理智,一旦父母吩咐他去做什麼,而他經由自己理智的判斷認為自己應該服從,就會擺脫怠惰心理,很乾脆地轉向另一件事情。你可以試試讓孩子做到這一點。你可以有意挑選在他偷懶、不想做事的時候,或者興趣在別的地方的時候,指定一件事讓他去做。這樣多多訓練,使他在心理上能夠做自己的主人,到了需要的時候,要能放下原來的心思或手裡的事情,去從事一件新的或者是趣味比較少的事,而沒有勉強。那麼,你通過這樣教育孩子使他得到的好處比逼著他去學外文或者邏輯之類的事要好得多。

七、給孩子樹立榜樣

洛克主張,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與其讓孩子記住規則,還不如給孩子樹立榜樣。他非常重視兒童的年齡特點,強調示範和環境的教育作用,反對單純的說教。他說: “無論給兒童什麼教育,無論每天給他什麼樣聰明而文雅的訓練,對他的行為能產生最大影響的依然是他周圍的同伴,是他父母行動的榜樣。

在各種教育兒童的方法中,最簡單明白又最容易見效的方法就是找出孩子應該學習和應該避免的榜樣,放在他面前。

一旦你把他們熟知的人所作出的正面的和負面的榜樣指出來給他們看了,同時給他們說明為什麼那樣是美好的或是醜惡的,這樣所產生的吸引或阻止他們去模仿的力量,比你的任何說教都有效果。孩子沒有基本的生活經驗,他們的記憶庫等於是空白,沒有經驗來與你的說教相對應,所以在口頭上的開導教他們明白什麼是美好的德行,什麼是邪惡的行徑,絕對不如讓他們直接去看別人的所作所為。所以要由你指導他去觀察,讓他看清那些行為的優劣之處。用這種自己看的辦法,能讓孩子對懂禮貌的優雅和失禮表現出的醜陋認識得更清楚,印象更深刻。這是任何規則和教訓都無法做到的。

孩子如果和有教養的夥伴在一起玩,發覺行為優美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贊許,他們就會樂於依照好的榜樣,讓自己舉止優雅。

家長應該儘量避免孩子去跟那種沒教養的人接觸,讓孩子遠離壞榜樣。因為孩子見到在禮節和品行上的壞榜樣會很容易受到可怕的傳染。孩子常從這些人身上學會粗俗的言辭、詭計和惡習。在這種糟糕的成長環境中,孩子的品質發育最容易滑坡。

在古老的中國,曾流傳著孟母三遷的故事,講的就是要孩子遠離壞榜樣。

孟子三歲喪父,由他的母親撫養成人。小時候住在山東鄒縣城北二十五裡的馬鞍山下,村名叫範村,村不遠有一片墓地,出殯的人群常從孟子家門口經過,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殯的人,孟母看見了,認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國北部的廟戶營。可是這裡街上相當繁華,東部住一個殺豬屠戶,孟子就學屠戶的樣子,整天嬉戲。孟母感到這裡也不宜培養孩子,便又移居于學宮之院,即縣城南門外子思書院旁。從此,孟子被琅琅的讀書聲所吸引,孟母很高興,就把孟子送進了這所學宮讀書。孟母的苦心教育終使孟子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有名的儒家大師。

這種方法不光是在孩子的童年時期應該採用,只要他們還需要別人的教導或指導,就應該繼續採用。做父母的只要認為合適,無論什麼時候都應該把它當作一個最好的辦法,用具體的可見可感的事實去使孩子修正他自己的行為,沒有什麼事情能像榜樣這樣既溫和而又深刻地作用於人的內心。孩子無論自己出於疏忽大意做出了什麼錯事,一旦他看到別人做同樣的事產生出令人不快的效果,他肯定就會對那種行為感到厭惡和慚愧。

八、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

根據心理學家的調查顯示,有一半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認同的物件,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為認同的偶像。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如果不好好地扮演這個神聖而重要的角色,怎麼對得起孩子的崇拜呢?

年幼的孩子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他們總是無意識地模仿父母的行為。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言行舉止無論好壞都會被孩子不自覺地效仿。好的行為被效仿,當然很好,但壞的被效仿了,改變起來是很難的。如果此時父母加以管教的話,孩子會說,既然父母這樣做,那他為什麼不能這樣做?

漢森習慣在每天工作之前,先去鎮上的酒館喝上一盅。雖然知道這是個不好的習慣,妻子一直勸他戒掉,但是他想,反正只是自己的一個壞習慣而已,又不影響別人。

一天,天降大雪,漢森穿好棉襖,戴上手套,吻別妻子後,和往常一樣吹著口哨向酒館走去。沒走多遠,他覺得有人跟在後面。回頭一看,竟是自己年幼的兒子。

兒子踩著父親留在雪地上的腳印,邊跑邊興奮地喊:爸爸,你看,我正在踩你的腳印!

兒子的話令漢森心中一頓,他想:如果我去酒館,兒子踏著我的腳印,將來他也會去酒館的。

從那以後,這位父親再也不光顧酒館了。

為人父母的,請走好你們的每一步,要知道,孩子正踏著你們的腳印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孩子進入社會最初的模仿對象,孩子從父母那裡學會的某種習慣和處世態度,對其一生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父母的品質、人格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他會影響孩子今後的成長。如果父母的榜樣出現了偏差,孩子的思想行為就會出現偏差。在今後的生活中他就會放鬆自律,做出有損社會公德的事情,從而也使他失去社會性人格的發展機會。

家長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都無不對孩子產生影響。有一位男人這樣談及他的父親:我記得我的爸爸。在工會保護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以前,他每週有五天要為他的本職工作幹很長時間,星期六還有另外的工作,也要幹很長時間。我還能記得每天天還沒亮的時候我醒了,就能聽見父親起床並悄悄地出去上班,而此時家裡其他人都還在睡覺。我不記得他生過病,請過一天假。他唯一不工作的一天是星期天,他總是和我們一起做些事情來消磨這一天,比如探望親戚,和我們一起騎車等等。他的家庭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信念和他對家庭的全力投入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至今影響著我。

許多人還記得他們的父母是怎樣向家庭之外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一位母親說:縈繞在我腦海中的是那種對家庭之外的其他人的真誠關心的氛圍。我的父親直到 60歲時仍然是一位志願消防員和救援工作者。我的母親則一直做各種志願工作並時常幫助社區中的其他人。即使自己並不富有的時候,父母對別人仍很慷慨。因為父母的友善,許多人在我和姐姐面前常常稱讚他們。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無時不在的,儘管你也會經常給孩子講道理,但你的行為卻會對孩子產生更深的影響。

當我們友好而和善地對待他人時,我們的孩子就會學到我們的善;當我們心胸狹窄、自私自利時,我們的孩子也同樣學到了這些東西。如果我們為了推掉一個不願參加的約會而說謊,或者我們因為不想聽電話而讓孩子告訴人家我們不在家時,我們便在孩子的心靈中播下了撒謊的種子,受過騙的孩子會去騙人。孩子若看到家長從工廠裡偷工具或在旅館裡偷毛巾便會以為偷竊不是錯事。在家裡看不見家長笑臉、得不到愛撫的孩子將來很難開朗和友愛。

在《聖經》的全部注解中,只有切實的示例最為出色。在實踐家長的藝術中,一兩的身教等值一噸的說教。

我們的孩子在注視著我們生活,我們是什麼樣的人要比我們說什麼樣的話更有力量。

我們做出了率直的榜樣,我們的孩子就會誠實。

我們用愛環繞著他們,他們就會去愛。

我們善於諒解,他們就會寬容。

我們對體育顯示出興趣,他們就會在綠茵場叱吒風雲。

我們用微笑和閃爍的眼睛對待生活,他們就會懂得幽默。

我們感謝生活的祝願,他們就會對生活滿懷欣慰。

我們表示出友好,他們就會變得和善。

我們的言辭充滿進取的意志,他們就會振奮他人。

我們勇敢地面對挫折、失敗和不幸,他們就能學會頑強地去生活。

我們的人生肯定了我們對於生命長久而深沉的信念,他們將不再迷惘。

我們用真善美維護著他們,他們將會發現生存的真諦。

我們的行為像個英雄,他們就會成為勇士。

不要只是站著,只用手比劃或指點著你企望你的孩子征服的高度。攀援吧,他們就會跟上來!

此外,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在深化孩子道德行為的同時,既要關注行為結果,又要關注行為過程的合理性和適當性,給孩子們營造一個誠信、激勵、樂觀向上的好環境,以確保孩子在生活中不至於偏離社會軌道。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認識到:

——父母在孩子的眼裡就是模範和表率,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身為父母應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如孝敬老人、誠實守信等。

——家長勤于鑽研、勇於探索的榜樣,無形之中,也會深深地影響孩子的行為品質,促進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養成刻苦鑽研、執著追求的優良品質。

九、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朋友

父母與子女的血緣關係決定了他們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但這不表明父母就一定是孩子最貼心、最密切的人。

孩子只是因為你是他們的父母,所以才尊重你,但也會敬而遠之。孩子有話不跟父母講,有事瞞著父母,令許多父母黯然傷心,卻不知如何是好。

在孩子小的時候,教育孩子主要是靠父母的正言厲色,讓孩子從小知道敬畏,但是,並不是說在他們還是學生,還需要受管束的時期之內這種方法應該一成不變地實施下去。洛克認為,如果孩子到了懂事的年齡,開始明白父母的苦心了,而一向又表現良好的話,這種管教就應該及時地放鬆;而且到了孩子年紀漸長,能夠和他比較平等地交談的時候,父母還應該把孩子視為可以信賴的朋友,進一步和他親切地談談心,甚至可以在他所瞭解的範圍內,就一些事情徵求徵求他的意見,和他商量商量。這樣做有兩大好處,其一就是可以使孩子開始獨立思考,這不是任何規勸能達到的效果。你越早把他當成一個成人看待,他就能越早變成一個成人。假如你能利用適當的機會,讓他和你認認真真地對談,你就在無形中使他的心理得到了提升,使他不再耽于一般小孩子的玩樂,不把精力耗費在一些幼稚的小事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年輕人,因為父母老是不看重他們,和他們有距離,他們說起話來就永遠吞吞吐吐的,只有一個小學生的氣度。

父母要想瞭解孩子,就應該與孩子多溝通交流;就應該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也就應該放下架子與孩子平等相處。我們過去有一種觀念,父母是老子,兒女是小子,子女就要聽父母的話,父母說什麼,都不能違背。

一些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聽話、順從、不得有異議,不得有爭辯,否則,就是沒大沒小,無法無天。在這種家庭環境中,孩子幾乎沒有發言權、參與權和選擇權。不少孩子自身的事情,也是要由父母說了算,父母認為斥責甚至打罵管教孩子是自家的事情。孩子沒有隱私權,信件被拆開,書包口袋被搜查,抽屜被撬開,日記被偷看,行為被追蹤等等司空見慣。

這些做法嚴重地傷害了子女的人格和自尊,也大大地削弱了家長的權威,束縛了孩子的獨立自主精神和創新精神。

父母要成為孩子親近的人,要成為孩子的朋友,就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的感情、他的願望、他的選擇。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喜歡你、信任你,把你當成知心朋友對待。你的話孩子也能聽進去,並且與你產生感情共鳴。只有這樣家長才能真正瞭解孩子內心世界,真正瞭解孩子的需要,真正瞭解孩子心願,真正瞭解孩子的感情。

家長要和孩子多溝通交流,要培養與孩子共同的興趣,如看球賽、聽音樂、游泳、下棋等。平時下班後要多與孩子聊天說笑,以培養親情。只要與孩子親近,取得孩子的信任,孩子就能傾吐自己內心的想法。

當然,要想取得孩子的信任,家長首先要以信任的態度對待孩子。平時大多數時間與孩子相處,應當輕鬆愉快,和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談和遊樂,可以打鬧和開玩笑,讓家庭充滿幽默感、親切感。

家長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善於傾聽孩子的訴說,要以興趣盎然的姿態傾聽孩子的喜與憂,這樣才能瞭解他們。孩子就是孩子,有時候他們的問題或者疑慮有些十分幼稚單純,這時你千萬不要輕視或者取笑他們,而是應當認真地聽他訴說,與他一起討論或誘導,著重對事態的發展進行一些利得失的分析,鼓勵他們去自己面對與戰勝困難。

父母聽孩子訴說時,既要抱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態度,又要充滿著家長的慈愛。讓孩子體會到關心、愛護與溫暖,從而加深對父母的親近與尊敬感。這才有利於孩子把自己的困擾和想法告訴你,有利於你對他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與幫助。

如果你的孩子能夠向你請教,那麼無論他向你請教什麼事情,只要那件事情不至於產生致命的、無法補救的後果,你都不妨以一個經驗較多的朋友自居,發表你的看法。千萬不要在你的意見中摻入命令或父權的成分,對孩子說話的態度也不應該和對待與你平等的大人的態度有什麼區別。不然他從此以後就再也不會向你請教任何事情,也不會再從你這兒得到指導了。你應該把他看作一個像你自己當年一樣的年輕人,你不應該希望他的各種傾向都和你如出一轍,更不能希望他在12歲時的思想和你40歲的思想沒有區別。

所有這些行動都讓孩子深知,你把孩子真正當作了朋友,你很重視他,很關心他,為他驕傲。

一旦孩子與家長形成了朋友式的深層次交流,雙方都會意識到,這是多麼幸福的事。

十、懂得自製的孩子才能駕馭人生

一個不能駕馭自己的欲望,不知道聽從理智的指導而果斷地擺脫眼下的歡樂或痛苦糾纏的人,他就缺乏一種規範自己所有努力的原則,有可能會一事無成。自製的品質與人無拘無束的天性是相反的,所以必須及早培養。

自製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質是成功者的重要心理素質。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應該將孩子自製力的培養置於首要地位。凡是對自己的教育方式負責任的父母都應該盡力設法教孩子運用理智去駕馭和支配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順從理性的指導。

通常,孩子的年齡越大,欲求的東西越多,這本來不是他們的錯。而錯就錯在不能用理智去規範和約束自己的欲望。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是在於有沒有欲望,而是在於有沒有克制和約束欲望的能力,用理性來為欲望的實現規定合適的途徑。凡是小時候不習慣於使自己的意志服從大人理智規範的孩子,到了長大成人應該運用自己的理智來自我管束的時候,他也是很難有成熟的理智去管理好自己的。俗話說三歲看大,孩子長大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那是在他孩童時期就可以預見的。

洛克認為,人是否有自製的能力要靠習慣的養成,要使這種能力能隨時有效地發揮,則要靠實踐,而且實踐要及早開始。他主張:從我們的孩子出生起,就應該教他習慣於克制自己的欲望,別讓他們時時有所期待。第一件應該使孩子懂得的事就是:他之所以擁有某件東西,並不是因為他喜歡那個東西,而是因為那樣東西適用於他。合乎孩子實際需要的東西應該儘量給予他。但是不能因為孩子哭著想要什麼東西,就讓他得到。如果家長們能頭腦清醒地照此原則行事,孩子就不至於用號啕大哭或在地上打滾的方式來打敗父母,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只要從一開始不養成習慣,孩子從來不會因為要某樣東西就得到滿足,他就不會大哭著要什麼東西。

洛克建議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能妥協,並不是家長對孩子的什麼要求都不滿足。孩子畢竟是孩子,應該溫和寬厚地對待他們。他們應該遊戲,應該有玩具。家長應該明白:孩子想要的東西或者想做的事情,如果對他們不合適,我們決不能因為他們年齡小或哭鬧就向他們妥協,心裡想:答應他算了。這不行。正因為他糾纏,放刁賣乖,就更不應該讓他得逞。

在孩子的成長中,孩子的生活並不會隨時都會有父母的呵護,最重要的是,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世界不是以他為中心,因此,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

孩子的年齡越小,他自身的理智就越弱,因此他放縱不羈的欲望就應該越少得到滿足,越應該受到家長的管理和約束。基於此,只有自身明智而細心的人,才可以作為兒童的導師,時刻伴隨孩子左右教導他。對兒童正確的教導開始得越早,孩子本人和教導他的人都更安樂,孩子向你要東西,一旦你拒絕過,以後無論他再怎麼哭著要,都不能再給他們,在孩子面前,說出來的話一定要算數。除非你有意想把他教成沒有耐性、愛糾纏的人,才能這樣鼓勵他。

十一、把孩子培養成紳士

在品德教育方面洛克也有明確的思想,他認為,紳士必須有德行、智慧、禮儀與學問這四種品質,而這些道德品質應該及早形成,那可是影響孩子一生的。

1、德行

洛克認為教育上難於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唯有德行才是真實的善……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獲得也愈容易。他指出道德教育是紳士教育的靈魂,擁有理想的德行,可以使個人獲得幸福,也有助於他的事業成功。在一個人、一個紳士的各項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最不可或缺的。一個人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歡迎,要使自己對自己也感到滿意,或至少過得去,德行是至關重要的。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切記要保持他心靈的單純,不可使他具有任何關於神靈鬼怪的印象或觀念,不可使他對於黑暗存有任何畏懼心理。

兒童如果不受外界影響,他們處在黑暗中決不會比在光天化日之下更害怕。他們歡迎黑暗的到來可以睡眠,就像歡迎白天到來可以遊戲一樣。要避免孩子從別人那裡聽到某些說法,例如說黑夜裡比白天有更多危險或可怕的東西。萬一他們周圍有人愚蠢地用這種說法傷害了他,讓他們在黑暗中睡眠時感到不安,你就應該立刻想辦法為他們消除這種心理,並且越快越好。

第二件要注意的事就是要使他說話絕對真實,同時還要盡一切辦法使他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你要讓他知道,有許多過失如果觸犯了都比較容易得到原諒,唯獨歪曲事實、用謊言來遮掩過失不可饒恕。你還要儘早教他愛別人,善待他人,使他待人誠實無欺。因為世界上一切不公平通常都是因為我們太愛自己,太不知道愛別人的緣故。

洛克提出,一個紳士必須具備勤懇、理智、禮儀、智慧和勇敢等方面的道德品質。

勤懇是孩子必須從小養成的一種好習慣。因為勤懇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德,是幸福的源泉,而懶惰則是萬惡之源。一個孩子的精力不用到有益的方向,就會成為一種破壞力量,那是很不幸的。

孩子一個重要的品德就是自製能力。培養孩子的理智,就是要讓孩子能夠運用理智去駕馭和支配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順從理性的指導。有這麼一句古話:幸福的人不是能隨意支配金錢的人,而是可以隨意支配自己的人。就像亞歷山大雖然征服了全世界,但因為不能節制自己,因而夭折了。因此,培養孩子養成自製的習慣,也是使他們將能獲得幸福的保證。

洛克認為勇敢和堅忍是紳士必備的美德,是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的品性,為此需要從小鍛煉孩子的膽量,使之能忍受痛苦,克服怯懦、脆弱的本性,能夠做到剛毅、果斷、勇敢。有的母親看到孩子受了一點兒傷就過分地安慰他,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痛苦,這是一種錯誤的作法。正確的作法是不過早地談這件事情,把孩子的注意力迅速移到其他方面去,以便使他忘記痛苦。社會上有一些人專門靠別人的憐憫生活,再也沒有比這種毫無骨氣的人的生活更加悲慘的了。應當教育孩子,不要變成這樣的人。同時,也要讓孩子懂得勇敢的人並不是無情的人,絕不能使孩子成為既無同情心又無憐憫心的木頭人。

在家庭中,說話不要粗魯。為了教育孩子,這點應特別注意。要想讓孩子說話有禮貌,父母對孩子也要使用謝謝這些字眼。孩子總是學父母的樣子,所以孩子的父母,即使對家畜等,也不要使用粗野的語言。

自尊心是一個人品德的基礎。若失去了自尊心,一個人的品德就會瓦解。人之所以變成醉漢、賭徒、乞丐和盜賊,都是由於失去了自尊心的結果。父母經常嘮叨孩子的過失,就有損孩子的自尊心,這是不正確的。在他人面前揭露孩子短處的父母,不配做父母。

2、智慧

洛克認為,智慧的培養指的是一種本領的培養,它使人能幹而有遠見,善於處理具體事務,因在兒童階段為日後智慧到來所能做的準備就是:盡力阻止兒童變狡猾。狡猾越是模仿智慧,它離智慧就越遠。它像一隻猴子,有近似於人類的外表,卻沒有人類的內質,因而更顯得醜陋。狡猾是因為缺乏悟性,不能直接地達到目的,於是就用計謀和欺騙去達到;它的壞處就是巧施狡計只能讓你占一次便宜,但是以後永遠都要吃虧。無論什麼巧妙的算計都不可能萬無一失,不被人發覺,世上絕對找不出一個狡猾的人能夠狡猾到讓人看不出來他是狡猾的。一旦被人看透,就會一文不值,人人討厭,所有的人都會聯起手來反對他、攻擊他。但是坦誠、公正、真正有智慧的人則會獲得別人的尊敬和支援,他可以無礙地去做他的事。應該讓孩子習慣于獲得事物真實的資訊,一定要追根究底;讓孩子把精力用在正當的有價值的思想上,不要接近虛假的或含有大量虛假成分的狡猾,這就是兒童對於智慧的到來最合適的準備。至於其他種種,要通過時間、經驗和觀察,熟知別人的各種氣質和心機,才能學到,不能奢望尚在無知混沌中的兒童或性情急躁的青年能擁有這些知識。在未臻成熟的年歲裡所能做到的,就是打基礎:使他們習慣於真實、誠摯、服從理智,再加上學會反省自己的行為。

3、禮儀

一個紳士的第三種美德是良好的禮儀。禮儀的培養指的是要讓孩子學習禮貌、禮節和風度,懂得人情世故,會接人待物,要文質彬彬,高雅友善。

禮儀不良的兩種表現,一種是羞怯忸怩;另一種是傲慢自大。要避免這兩種情形,就要謹守下面這條原則:不要輕視自己,也不要輕視別人。

不要輕視自己的意思不是和謙遜相反,而是與無恥相反。我們不應該把自己想得太好,因而把自己的價值估計過高;不應該因為自己具備了一些長處而別人沒有就自以為具有優勢。我們只可以安守本分,謙遜地接受別人給予我們的評價,不必急於表現。但是有些時候我們理當拿出行動,別人也期待我們走上前去,那時我們就要自信,無論在誰面前都應當從容地表現,不要驚慌失措,對別人要按照身份和地位的具體情況給予尊敬和保持適當的距離。有些人,尤其是兒童,常常在生人或長輩面前表現出一種羞怯態度,他們的神情完全失態,在慌亂中把持不住自己,什麼事情也做不來,就算做了也做的不優雅,不自然。醫治這種不良禮儀的毛病,就好似用聯繫使他們養成優雅自信的習慣,多交朋友。

對孩子禮儀產生不良影響的幾種習慣:

——天生粗暴的性情令一個人對別人沒有一種尊重的優雅態度,不尊重別人的氣質傾向和社會地位。

——輕視別人,或者缺乏應有的敬意,會從言辭、神情或者姿態上表現出來,不管對什麼人表示輕蔑,總會使對方極不舒服。

——非難別人,老是看別人的短處,揶揄和當面反駁對方,這是和禮儀完全相背的。

——刁難別人也是和禮儀背道而馳的一種過失,因為他不僅時常伴隨著衝動和令人生氣的言語舉止,而且更因為當我們對別人感到惱怒時,施加給對方的一種無言的責備。

——隨意打斷別人的談話也是沒有教養的表現。孩子普遍存在著一種毛病,喜歡在別人正在說話的時候去插嘴,去反駁別人,打斷別人說話。這種方式只會讓聽者感到厭煩,對你留下不好的印象。

十二、孩子的必修課

智育是洛克紳士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學問對於德行和智慧都是有幫助的,可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在洛克看來,德行是第一位的,智育居第二位。洛克提出,學習的根本目的不是要使年輕人精通任何一門科學擴大心智所有知識,而是打開他們的心智,裝備他們的心智,增加心智慧力。” 洛克認為應著重培養孩子熱愛知識,尊重知識的態度,發展孩子的能力,使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

為了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紳士,洛克為兒童選擇了包含大量實用知識在內的科目,如自然、地理、天文、算術、舞蹈、音樂等等。

洛克認為,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去,它可以教給孩子無窮無盡的知識。

作為父母,要盡可能帶著孩子到郊外去,利用實物向孩子講述各種有趣的故事,涉及到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天文學等所有的科學領域。

比如你和孩子到郊外去,摘下一朵花,拔下一棵草進行剖析,砸碎一塊岩石進行觀察,窺視小鳥的窩,觀察小蟲的生活狀況等,進行各種研究。可以給孩子講述青蟲變成美麗的蝴蝶的故事,還可以對孩子講述螞蟻和蜜蜂的生活規律,研究這些小動物的集體生活等等。

物理學、化學和數學乃至天文學等方面的啟蒙教育都可以用類似的方法開始。作為父母,要培養孩子對各種科學的學習興趣,不能填鴨式地強行灌輸。

洛克認為開始應該先學地理,因為去瞭解地球的形狀、世界幾大洲的位置和分界,以及某些國家的位置和國界,是一種視覺和記憶相結合的訓練,孩子肯定會高高興興地去學、去記住的。他還認為孩子學習歷史時應該和地理同時學。

在記住了地球儀上的各個自然部分之後,就應該開始學算術了。洛克所說的地球儀上的各個自然部分,是指在各種國別規定下的海陸的部位,不包括那些人為想像的,為方便地理科學研究而設置的界線。

算術能力是心理自然具有的、最容易的、最初的抽象推理能力。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都用得著它,幾乎沒有什麼事情可以絲毫不用算術。算術對一個人來說,是不怕懂得太多太深的。孩子有了數數的能力,就應該叫他每天練習數數;他會了加法和減法以後,他就可以利用它進一步去研究地理。先把兩極、氣候帶和經緯線都讓他弄清楚,然後就可以教他徑緯度,讓他學會用地圖,從地圖上經緯度的標記去瞭解每個國家在地球上的位置,學會到地球儀上去找出那些國家。會做這些事情後,他就可以自由地研究地球儀了。

下一步就可以教他認識各種星座的形狀和位置,先在天球儀上教,然後再指著星空教他認。

等到他能把半個天球的星座弄清楚後,就可以給他解釋各大行星在太陽系中的位置之類等天文學知識。這些知識有利於開發孩子的悟性,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當然,這些知識相對較複雜,所以要想讓孩子牢記這些知識,就要鼓勵他不斷進步,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去教別人。

在按照上面的方法熟悉了地球儀和天球儀之後,他就可以學幾何了。教他學幾何,有歐幾裡得的前六本書就夠用了,學得太多未必有用。如果他有研究幾何的天賦和興趣,學了一段時間後,也就足以打好基礎,日後可以離開老師自己去獨立研究了。

洛克認為修辭學和邏輯學沒有必要深入研究,他不推崇詭辯論。他還有一套自己獨特的鍛煉孩子口才的方法:讓孩子給別人講他們知道的故事。然後家長糾正他們敘述結構上顯著的錯誤,等他們按照修正後的結構講故事後,再把細小的錯誤給他指出來,這樣逐步改正。當孩子學會了講故事,家長可以讓他們把故事寫出來。

除了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家長還要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

讓孩子學習舞蹈,是獲得優雅儀態的最好實踐。學習舞蹈可以使一個人的舉止終生都有一種優雅的品質,它還能夠使兒童自小就具有一種男子漢氣概和一種自信的態度。洛克認為他們一旦到了年齡和體力都合適的時候,就應該儘早學習跳舞。孩子的舞蹈動作本身倒無關緊要,主要是流露出來的優雅的氣質。

洛克提倡培養孩子去欣賞音樂,他認為,能懂得欣賞音樂的人是幸福的。不可能每個人都會成為音樂家,也沒有這個必要。但是,即使孩子不是音樂家,起碼也要會欣賞。因此,應設法教給孩子一些音樂。

洛克還提倡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應該學會騎馬,他認為這是一件最益于健康的活動,此外,騎馬還能讓人學習鎮定和優雅。

另外,洛克還主張讓孩子學習一種手工技能,最好學兩三種,不過要精通一種。他認為,手工技藝有益孩子的身心健康,讓孩子去學一兩種手工藝有兩樣好處:第一個好處是學到的這種技藝本身就是有用的;第二個好處是練習手藝的過程本身,無須多用腦筋,有益於身心健康。

洛克提倡的技能技巧有園藝、木工、油飾、雕刻、鐵銅銀工、刻板、琢磨、安配寶石或琢磨光學玻璃等。



free counter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