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小格言大智慧》:震撼師生與家長的心靈




《小格言大智慧》:震撼師生與家長的心靈
http://www.fyeedu.net/info/122599-1.htm

() “過度的嚴厲會造成恐懼;過分的溫和會有失威嚴。不要嚴酷得使人憎惡,也不要溫和得使人膽大妄為。[波斯] 薩笛《薔薇園》
第一次在哪讀到的這個名言,已經記不清了,對於它的作者更是一無所知。後來帶著好奇查了查這個作者的資料,原來還是波斯古典文壇最偉大的人物。難怪,這麼精警的語言如我輩凡夫俗子是說不出的。我認為這是對班級管理的最好詮釋,更是給我們這些當主任的金玉良言。
過度的嚴厲會造成恐懼,那我們還要不要嚴厲,當然要。但我認為這種嚴厲不是單純依附在學校權力,教師權威之上的獨裁”“軍事化”“一言堂而是建立在制度規則基礎上的嚴厲。這樣的班級管理制度代替人來管理會給人一種公平感。當制度也過於嚴厲的時候,全體成員難以認可的時候,班主任和學生要一起坐下來討論修改,使之更好的為學生服務,有恰當嚴厲的制度會讓班主任有法可依,會讓學生自覺遵守並維護。相反,過於嚴厲的管理,會讓學生的心遠離班主任,甚至會消極抵抗,這就是恐懼了。
過分的溫和會有失威嚴那我們還要不要溫和,當然要。這種溫和不是一味地順從忍讓遷就,而是理解尊重關心;不是過度盲目的愛,而是有約束指導的愛。
總之,對於班級管理者來說,一定要有制度意識,並要讓學生一起參與制定,這樣才能真正樹立制度的威信和嚴厲。當然,這制度之下要有一顆火熱的愛心,真正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去愛學生,生活的冷暖,學習的得失,做人的苦甜都去關心。不要嚴酷得使人憎惡,也不要溫和得使人膽大妄為。

() “在一切動物中,男孩子是最難管理的,因為他們的理智的源泉還沒有加以規範,他們是一切動物中最狡黠、 最敏銳、 最不馴服的,所以必須用很多韁繩把他們勒住。當他們離開父母時,由於他們的幼稚和無知,必須置於教師的控制之下。” ——古希臘柏拉圖
今天,讀到的名言是柏拉圖的。看來兩千年前的這個古希臘的聖人,在教育管理中也是認可懲罰的。不過,在當今的中國,一說到懲罰,人們不禁要敏感起來,這不就是體罰嗎?其實不對,懲罰包括體罰但絕不等同於體罰。
我先說懲罰中的體罰,體罰顧名思義就是懲罰身體。這種方法在古代是最常用的,所謂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嚴師很多時候是要用戒尺的)是也。不過到了今天,幾乎整個社會都在反對體罰,教育行政部門也已經頒佈法令不允許體罰,絕大多數學校和教師都不在也不敢體罰學生了。但也有例外的,有些教育者還在體罰上用功,辦起的學校或教育機構裡依然用體罰,據說效果還不錯,而且很多家長願意把孩子送過去。在遠一點說,新加坡也保留著鞭刑,那的國民也很認可體罰。看來要不要體罰,還將是一個值得繼續討論的話題。
下面說懲罰的另一種,我姑且稱它為制度性懲罰。在班級管理中,管理制度定下後大家就要遵守,違反制度就要受到懲罰。僅舉一例,我班制定了這樣的請假制度,請假前寫好請假條,說明理由,然後在我的請假記錄上登記,然後讓家長給我打電話證明學生情況後,學生方可拿到我的假條。到家後還要讓家長給我打電話證實其安全到家。(這樣做不是不信任學生而是為了學生安全和與家長及時溝通)學生請假時若不按步驟走或根本不請假,我就取消他一段時間(一般是三周)的請假資格。這樣做的效果是學生都按我的制度辦。
下面再說一種懲罰,我就叫它愛的懲罰。這是懲罰中最有水準也最難的,因為,我們中國人尤其父母和老師習慣上的愛不是用來懲罰的。一個三歲的孩子頂撞了媽媽,媽媽沒有生氣一笑了之,更沒有懲罰;一個五歲的孩子非要買某樣玩具,你不給買他就哭鬧,父母就會給買了,絕不會懲罰;一個七歲的孩子,上學時要用的東西落在了家裡,父母會給他們送去,也絕不會懲罰。其實,這樣的愛就是,是。讓他們讓孩子自作自受也是必要的。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若是你不能使一個五歲孩子把玩具從地上撿起來,你就不可能在孩子步入青春期這個一生反抗最激烈的時期施行任何程度的有效控制。看看,我所在高中那麼多懶散的,無禮的,沒有生活目標的學生,不禁感歎,我們的家長和老師也許就是在該懲罰他們的年歲沒有忍心懲罰,結果導致現在的這種積習難改。
文章寫到這,再琢磨柏聖人的話,我們確實該用必要的韁繩(包括懲罰)把最狡黠、 最敏銳、 最不馴服的孩子和學生勒住。
(後記,寫完上面的文字,發現自己對懲罰的分類是不妥的,在這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評指點。再有,文章後面的文字是受到盧勤老師文章的啟發,哪位元元對這部分感興趣可以去讀盧老師的文章)

(三) 既然無法改變這苦澀的一生,只好由自己釀出個甜潤的內心來。這句話就是通常所說的苦中作樂是也。人這一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確是苦澀。這種現實又很難改變,我們只能為自己釀出個甜潤的內心來
不過存在的問題是,這甜潤的內心如何造成是個問題。我認為可能會有下列幾種情況造成:第一,逼迫式。一生苦澀濃重,最後方悟出個體渺小的生命難與命運,社會抗衡,逼自己做出轉入內心的選擇;第二,頓悟式。受某高人指點或某偶然事件觸動,明心見性,立地成佛,明白原來快樂是一種內心感覺;第三,漸悟式。隨著閱歷增加,逐漸意識到,這個大道理並聽而從之;第四,閱讀式。通過閱讀讓自己的心靈詩意的棲居。
第一式,希望大家都不會有;第二式,生活有時也難遇到貴人高人,何況還需要極高的悟性;第三式,這樣參悟出來的又代價太大。只有第四式,簡單易行,行之有效,效果顯著。我認為自己的甜潤的心就是由閱讀造就的。喜歡讀歷史和哲學著作,讓自己能知進知退,知可為知不可為。雖還不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也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今天讀《外國教育史教程》中有關昆體良部分,其中因為如果以雄辯的才能去支持罪惡,那麼無論從私人還是從公眾的角度看,沒有什麼東西比雄辯術更有害的了。這句話,讓我頗有感觸。其實,不僅僅雄辯術的才能是這樣,科學技術,法律文化等一切都有可能成為傷害個人及整個社會甚至世界的幫兇。如何才能讓一切知識 能力都建立在道德底座之上是教育者首先該思考的問題。如何建立良好的道德底座,我淺薄的認為,家庭良好的道德薰陶,學校高尚的道德培養,社會美好的道德需要,更重要的是有關道德的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因為一切存在的道德榜樣本身不應該成為別人必須學習的道德榜樣的依據。也就是建立完善法律制度,社會才會有更多道德榜樣。
對每一個人做最好的道德期望,也要做最壞的道德準備。解釋一下,我們可以認為某人會做好事,如果他不做沒關係,但不能做壞事,做了壞事就要依靠法律來制約他。總之,道德應建立在法律底座上,這樣作為道德的承載物,無論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還是具體的人才不會和道德要求漸行漸遠。

(五)真正的教與學是應該能夠讓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生活方式,但現實是所有人被安排擠在一條道路上,我覺得需要改變。聽到這樣的話,大家一定會以為是出自某個教育家或熱心教育事業的評論家之口,其實這句話出自一位從大學退學的學生之口。大家一定很驚訝,驚訝之餘,我們又不得不驚歎,這句話確實深刻的道出了教育目的所在。
這位退學學生就是周家亮。周曾經就讀重慶某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因對學校教學內容和教育方式不滿而退學,目前卻依靠知識與自身能力過著不錯的生活。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這樣一個不喜歡學校課程內容的學生現在卻在努力學習,尤其開始嘗試著閱讀在學校就教的金融學的專業書籍。我在想他看的書籍當中可能就會有放在他手邊的大學教材,為什麼同一本書在學校的課堂上難以讓他去讀去學,現在他卻主動去讀。也許知識是好知識,只是被我們的教育念歪了。為教之人,不可不慎呀。
由大學聯想到高中教育,不考慮社會學校,教育制度等因素(當然我知道這些可能更重要)單說教師本身。當你遇到不願意學你這科的學生時,一定要考慮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當你為這樣的學生愁眉不展或氣急敗壞時,冷靜的想想自己的問題。記住學生親其師,始能信其道。

(六)荀子在《荀子·大略》中談到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
聽到荀聖人這樣的話,我們做教師的一定心潮澎湃,大呼真理也。可聯想到當今教師的現實地位,我們做教師的一定黯然神傷,大呼今非昔比。
遙想當年荀子曾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成為學術首領;講學則最為老師,是公認的最有德望的先生。並被齊國國君授予列大夫頭銜。作為教師,歷史上能夠享此殊榮的又有幾人。這樣大家也就清楚,為什麼荀子能如此看中教師,抬高教師的地位。
但是,回顧荀子之後的歷史我們卻奇怪的發現,最後統一中國的不是讓荀子得到無尚光榮和學校開辦的最有影響的齊國,而是秦國,一個被稱為虎狼之國的秦國。你也許會說,這無情的事實推翻了荀子的論斷。我認為不是這樣。教育需要特定的經濟政治基礎,當處於戰亂頻仍,社會動盪,經濟停滯,滿目瘡痍的時代,教育是斷不能解民於倒懸,救民於水火的。(我絕不認為教育是萬能的)。雖然當時齊還是老牌強國,但已經是每況愈下了。秦國則法令嚴明,ZF工作效率高,一個強大的國家冉冉升起。在那樣一個時代已經不是如何守如何保的問題,而是誰能求新求變的問題。最終勇於改革,努力求新的秦國完成了統一。這段歷史看似,不能證明荀子的論述,其實荀子還有後話。概括出來就是秦國恃武功而輕德教,不能服人之心,難以久安。果不出荀子所料,秦二世而亡,其興也勃,其衰也忽。看來,還要馬上打天下,馬下治天下呀。如何長治,必要興學,學要盛必尊師。尊師才能讓文化來維繫國家民族之發展。否則,其國不亡也是老朽衰殘,其族不亡也是有名無實。

(七)夏丏尊在《愛的教育》譯者序言中批評當時的教育:單從外形的制度方法上,走馬燈似地更變迎合,而於教育的生命,從未有人培養顧及。好像掘池,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而對於池所以為池的要素的水,反無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
提到夏先生就不能不提先生曾經任教的春暉中學。從1921年到1925年,在春暉任教的有:夏丏尊、朱自清、豐子愷、朱光潛、匡互生、王任叔(巴人)、楊賢江、劉董宇等。而到過春暉中學居住、講學的有蔡元培、李叔同、何香凝、黃炎培、柳亞子、張聞天、俞平伯、吳覺農、蔣夢麟、于右任、吳稚輝……我為之驚歎,這是中學嗎,這樣的師資又有多少大學能比得上呢?這些人在各自領域的造詣都是我們難以企及的高度。真的是群賢畢至,群星璀璨。難怪很多熱愛教育的人慨歎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
夏先生的話是針對那個時代的教育現狀發出的批評,可歷史總有許多相似,今天面對教育上眾多的流派,此起彼伏的改革,熱熱鬧鬧的創新,多如牛毛的課題…… 我們一線教師真的有目不暇接之感。再加上愛出風頭要政績的教育行政主觀的強力推行,我們真的是焦頭爛額。其實我想提醒所有教育創新口號的提出者,無論你的形式多麼善變,都不要忘了教育的的內核是不能變的;作為我們一線教師,無論你接受了什麼樣的教育改革模式,什麼樣的創新課題,你的教學也都要圍繞來進行。否則,無論多麼響亮的口號都會歸於黯然沉寂,無論多麼厚的課題研究都是一文不值。我們付出愛,在孩子的心裡種下愛的種子,也一定會收穫沉甸甸的愛。記住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

(八)蘭州八中校長徐剛說:課堂教學上,要求老師按照新課程的理念,關注孩子。人和人是有情感的,這種情感的投入,不是就知識論知識,教學品質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與老師情感的投入成正比。
以前教師是以知識權威的面目出現在課堂上,而現在學生自己就可以從書籍閱讀,互聯網搜索中找到並學習需要的知識。教師在知識上已經沒有什麼優勢,何況師範教育所教授理論的滯後性再加上許多老師本身對新知識放棄追求或拒絕排斥。現在真的是師不一定賢于弟子。在這種狀態下,很多教師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迷失了自己。比如,有的同事教學特別用力用心,但就是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相反學生意見特別大。其實他就是沒有意識到或忽略了師生之間,不單是知識交流,教與學,授與受的關係,而是一種情感交流。現在我們所教的高一二的學生都是90後的。這些孩子有相對優裕的生活條件,有充溢的非常61”的萬千寵愛,有幾乎從未受過批評的脆弱且敏感的心,有很強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有油鹽不進百毒不侵的應對老師的措施,有很強的自我保護的法律意識。面對這樣的孩子,你和他們生氣嗎?氣死你。你和他們鬥智嗎?急死你。你和他們鬥勇嗎?累死你。總之,你不要和他們鬥。面對如此的學生我們該怎麼辦?瞭解他們的愛好,包容他們的缺點,尊重他們的隱私,傾聽他們的心聲,相信他們的能力,真正的放下架子和他們做朋友。然後真誠的引導他們學習,指導他們做人,以無私的愛感動他們,以魅力的人格影響他們,總之以真心換真心。如果說以前你教了知識,學生會感激你,現在你要先讓他感激你,才學你的知識。話有些偏頗,卻也非常有道理。教學品質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與老師情感的投入成正比。此言不虛呀。

(九)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諮。”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人的苦惱,居安樂之場要知患難人的痛癢,在少壯之時要知老年人的辛酸,當旁觀之境要知局內人的景況。”“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富時不儉貧時悔,見時不學用時悔,醉後失言醒時悔,健不保養病時悔。”“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鮮。”“薄味養氣,去怒養性,處抑養德,守清養道。”“居家有道惟能忍,處事無奇但率真。”“無益之書勿讀,無益之話勿說,無益之事勿為,無益之人勿親。
大家一定很奇怪,今天我怎麼抄了一堆格言呢。有的可能你還聽過見過,有的你可能也不理解。其實這些格言都出現在一個村子裡。這個村子就是位於陝西韓城的有六百六十多年歷史的黨家村。我所抄的內容就是他們村子裡的門庭家訓。何謂門庭家訓,就是在建家築舍時,把自己在生活中悟出的為人之道處事之道 修身之法 養性之規,用考究的書法 精美的雕飾,以家訓的形式刻於大門 庭院醒目處所,教育子孫後代時時研學,獲取教益。
我知道他們是在富裕起來之後,才開始有““門庭家訓的。我卻無從知道,它的最初提倡者是出於什麼目的?是不是因為發現富裕之後的富貴病在下一代身上出現了,還是因為他們知道俗語富不過三代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想用文化教育來教育子女鞏固守護財富,教育子女創業難守成更難。他們的良苦用心終於起到了作用。在這良好村風薰陶下,從古到今這個小村子裡的人其樂融融的生活並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這些門庭家訓也許有一定歷史局限性,但這種教育形式卻是我們當今教育該重視的。當然這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就是大家熟悉的重視家庭教育,重視環境對教育的影響問題。這些門庭家訓就是孩子的啟蒙讀物,就是成長中生存環境,就是一輩子的人生準則。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口耳相傳,終日相伴的都是如此的精警之語。自然就達到了文化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目的和教育的立人育才的目的。所以,我認為一個家庭無論貧富有良好的氛圍,一個學校無論大小有豐厚的底蘊,一個社會無論發展快慢有文明的環境,生活在其中的人就可以達到不教而成的目的了。

(十)養育子女,三分教,七分等。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應是一種身體力行的示範,並且要有足夠的耐心 …… 孩子就像樹一樣,長慢一點,說不定質地更緊密細緻。這是作家潔塵針對當下逐漸受到追捧的兒童早期智力開發,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提出的不同看法。
讀了潔塵的話,我有如下感觸:第一,她不是從事教育的人,卻對教育問題一語中的,一針見血。我們為教之人受自己專業及思維的限制,有時真的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多聽聽非教育人士對教育的不同看法,甚至批評,是有好處的。第二,她又是一位教育者,因為她是一位母親,母親生來就是教育者。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對孩子的教育是真誠的,這是毋庸質疑的。但是在現在追求高效率,講究快速成材的大環境下,一個母親能清醒地理性地愛自己的孩子,不為潮流所趨,不為形勢所動,有自己的教育理解並堅持自己的教育信念是非常難得的。第三,我們在日益重視家庭教育,大力提倡兒童早期教育的同時,其實先該對為人父母者進行家庭教育,讓他們接觸教育,瞭解教育,清楚教育。儘量減少對孩子的非理性的盲目的教育。否則,盲目的愛,盲目的教,雖曰愛之,其實害之。
寫到這,我忽然想起千年前的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一文,裡面是由講種樹之理講到治民之道。但裡面同樣蘊涵著深刻的教育哲理。因此把這篇文章及譯文一併附上,供大家參考。
種樹郭橐駝傳
柳宗元
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雲。
其鄉曰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遊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 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蚤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以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 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
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 若不過焉則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複顧; 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 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 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 爾耕,勖爾植,督爾獲,蚤繰而緒,蚤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 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 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問者嘻曰:「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也。
譯文
郭橐駝,不知起初叫什麼名字。他曾患有脊背彎曲的病,脊背弓起,彎腰而行,有點像駱駝的樣子,所以鄉裡人稱他為。他聽到這個稱呼後,說:很好,這樣稱呼我,本來就恰當。也自稱橐駝
他的家鄉叫豐樂鄉,在長安城的西面。橐駝以種樹為職業,大凡長安城裡有錢有勢的人家要修建觀賞遊玩場所的,以及自種自賣水果的人,都爭著把他接到家中供養。看橐駝所種的樹木,卻使有移栽的,沒有不活的,而且長得高大茂盛,果實結得又早又多。其他種樹的人即使偷看模仿,卻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他。
有人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並不是能使樹木活得長久而又繁殖得快,只是能順應樹木自然生長的規律,讓它的本性自然發展罷了。大凡要種的樹木的習性:它的樹根要舒展,給它培的土要平整,它根上的土要用原土,夯土要緊實。這樣做了以後,就不要再去動它,也不要去掛念它,離開它以後,就不要總回來看它。那栽種的時候,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待它,那栽完後,就像丟棄掉一般不再管它,那麼它的自然的天性得到保全,而且遵循它的生長習性去生長了。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長罷了,並不是有能使長得它高大茂盛秘密;我只是不抑制損傷它的果實罷了,並不是有能使它的果實結得又早又多竅門。其他種樹的人就不是這樣:種的時候讓樹根拳曲還換掉樹根上原有的土;他們培土的時候,不是過量就是不足。假如能有和這樣做相反的人,卻又對種上的樹木愛得過分,憂慮得過多,早晨看傍晚摸,一離開再回頭看看。更殷勤的還要抓破樹皮來驗看樹的死活,搖動樹根來察看栽種得松了還是實了,這樣樹的生長習性就一天天喪失了。雖說是愛護樹,其實是害了它;雖說是擔心樹,其實是仇恨它。所以比不上我。其實我又能做什麼呢?”
問的人說:把您種樹的道理,移用到當官治民上,可以嗎?”橐駝說:我只知道種樹而已,治民,不是我的職業。可是我住在鄉裡,看到那些當官的喜歡煩瑣地發佈命令,好像非常愛護百姓,結果卻因此給人民帶來禍患。每天早早晚晚差吏就來喊叫:上官有令,催促你們耕好田,勉勵你們快播種,督促你們及時收割。早點繅好你們的絲,早點紡好你們的線。養育好你們的小孩,喂大你們的雞和豬。一會兒擊鼓把人們聚集起來,一會兒又敲木梆把大家召來。我們小百姓停止吃飯去慰勞差吏,尚且沒有空閒,又用什麼使我們的生產發展生活安定呢?所以我們生活困頓又人人疲憊。如果從這點看來,與我幹得職業,大概有相似之處吧?”
問的人讚歎地說:這不是說得很好嗎?我問養樹,卻得到了養民的辦法。
我記下這些事把它作為當官者的鑒戒。

(十一)每個人都想成功,但沒想到成長。這話是歌德說過的,楊瀾在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成立時做的講座中引用過。
現在是一個人人渴望成功,人人尊重成功,人人努力成功的時代。成功與否成為衡量一個人能力大小,地位高低的重要標準。按理說這該是讓人感覺昂揚振奮的。可面對成功的巨大壓力又讓人愛恨交加,悲喜交錯。具體到教育上,尤其高中教育,衡量高中生成功的標準就是考最好的分數,考名牌的大學。面對這樣一個單一的明確的成功標準,很多成績好的學生壓力重重,憂心忡忡,身心俱疲;很多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他們想掙脫又掙脫不了(父母要求必須念書,所以他們吃父母的喝父母的就要來給父母念書),想面對又無法面對(很多學習不好的學生其實也想改變,可長期形成的不良學習習慣使他難以改變,又缺少有效的指導幫助),想訴說又無處訴說(人們都在關注成績有幾個家長老師願意聆聽一個學習不好學生的牢騷呢,久了學生的訴說的欲望都消失了,跟老師父母溝通的大門也關閉了,他們真的是無處訴說),於是在分數的擠壓之下他們對整個生活環境失望起來。這樣其他管道成為他們釋放的途徑,如翹課 、上網(網癮)、早戀甚至打架鬥毆。針對如此的現實,我們確實該換一換這種不是成功就是失敗的非此即彼的評價機制了。告訴學生就如同黑白之間還有赤橙黃綠青藍紫,成功和失敗之間還有成長。成功在人生當中只有一兩個點,它是外在,由別人去評論;而成長是個持續的過程,是內在,在內心愉悅存在。說起成功,每個人都擔心失去,而成長是自己的,雖緩慢成長,但卻充滿自信。有了基本的區分意識,我們要告訴學生其實只要你努力追求,你是一直在成長中的,有了成長你就會接近成功,即使不成功,成長也可以實現了一個人生存的意義和價值。

 (十二)教師有沒有文化主要不在於教師的職稱,職位,而在於教師有沒有高尚的師德、豐富的學識、生動的個性、感人的故事在學校流傳。這是國家教育督學郭振友先生說過的話。
現在學校的樓越來越高了,門越來越氣派了;學生上學花的錢越來越多了,學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了。其實我們總是在抱怨社會的道德淪落,想一想我們學校的氛圍是什麼樣的。我們每個學校都在宣傳強調校園文化,也花很多錢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可學生每天生活的校園真正的文化氛圍又是什麼樣的呢?只有升學率的目標功利化,只有應付檢查的辦事形式化,只有死逼硬擠的方法單一化,只有宿舍食堂教室生活的枯燥化,只有教師之間或領導之間閒言碎語的境界庸俗化。顏之推說過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看來校園文化建設真的任重道遠。至於什麼樣的校園文化值得我們羡慕,什麼樣的校園文化是我們理想中的。下面的文章也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示。
學校的精神譜系
許元坤 林高明
曾經在一所學校聽作文課,一位教師佈置的題目為《××的老師》,有位同學寫下《幽默的數學老師》。上課的老師追問:數學老師幽默具體表現在哪裡?這位同學搔搔頭皮說:他上課時經常打噴嚏。全班同學哄堂大笑。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數學老師噴嚏打得又長又響,數學老師的噴嚏打得氣壯山河”……課後,一起聽課的一些教師感慨不已:我們課堂的精神生活竟然貧乏到這種程度,教師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竟呆板到這種地步,正因為如此,孩子們對於教師的一個噴嚏竟然津津樂道,且大有刻骨銘心之勢。國家教育督學郭振有先生說過一段很深刻的話:教師有沒有文化主要不在於教師的職稱、職位,而在於教師有沒有高尚的師德、豐富的學識、生動的個性、感人的故事在學校裡流傳。有些學校沒有文化氣息,問學生老師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學生講不出,或只能講一些課堂上的笑話。
教師的精神生活決定了課堂生活的品質。蘇聯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稱,教師是古今高尚的聖哲與新一代人之間的仲介。無比永恆的和偉大的精神力量、心靈力量、生命力量就從我們的雙手傳導向稚弱的生命。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些中小學名校,如春暉中學、南京師大附中……人物薈萃,趣聞逸事異彩紛呈。北大著名的教授錢理群先生在他的《曾有過自由做夢的年代》中深情依依地回憶起南京師大附中的教師們的奇才異能:我們至今還在津津樂道,化學周(興發)(我們私下都這樣稱呼老師)及化學葉(少龍)在課堂做實驗演習時,讓我們感到他們是在做化學魔術,把我們帶入了莫測的魔幻世界;生物餘(仁)講達爾文主義,我們都仿佛成了探險家,跟著達爾文老人漂洋過海到處採集標本;數學陶(強)憑著幾塊幾何模型,仿佛今日孩子手裡的魔方似的,讓我們的想像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還有歷史張在課堂上講《聖經》故事,講希臘神話,我們聽得如癡如迷……余秋雨先生在回憶其中學學習生活時寫道:上初中一年級時自修課的督課教師竟是著名作家鄭逸梅先生;穆尼先生在青年時代出版了三四本著作,不知什麼原因躲在中學裡當個語文教師……他深深地喟歎:一些人與事有著穿越幾十年的重量”……
沒有了這些,學校所謂的文化歷史如沙上建塔,全沒有根基,學校被抽象地定義為一座建築的空殼、一些空蕩的教室。在這裡面呈現出來的是靈魂的迷失與精神的荒蕪。學校是個文化場所,它不是生產螺絲釘,不是生產半導體晶片。教育是和人打交道的,是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是情感和情感的溝通,是生命和生命的對話。但是,由於精神的缺乏,學校也就失去了深沉與深刻的親和力以及蕩滌心靈的力量。
學校歷史中不管是名人逸事、凡人趣事還是常人佳話,如果有心加以積累的話,便如同一種精神的譜系,一種心靈的徽章,一種成長的根系。在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領導的帕夫雷什中學,有許多教師的逸事廣為流傳,個個教師都身懷絕技,各有特色。維多裡亞·特羅菲莫夫娜老師善於培育讀書愛好者,課堂上她從不看書朗讀文藝作品,需要朗讀的內容她全都能背誦。當她在晚會或朝會上朗誦詩歌或短篇小說時,不論學生、教師還是家長都會屏住氣息靜聽她那清晰而又充滿感情的朗誦。物理教師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羅維奇同時又是出色的鉗工和車工。一個孩子只要在他指導下活動兩三年,就會畢生迷上技術。他在學校任教19年內,學生中已有85人當了工程師……這樣的教師能夠用認識的歡樂和一種充實的精神生活的幸福去感染別人。正是基於這樣的理解,蘇霍姆林斯基意味深長地說,當我們的學生在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在這樣的富有故事與人氣的學校中成長,學生們自然而然帶著美好的憧憬與對人生的樂趣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走向未來。美好的、獨特的人性不僅過去存在,而且永遠存在於這些故事與人物中,於是,在某種程度上,學生們能夠伸展自己探尋的指尖觸摸到它。
我們的一些校史記載總是正兒八經,記的是一些出人頭地的人,或學界名人,或商海贏家,或藝術明星,或某個專業領域的行家裡手……然而,這些冠冕堂皇的記載常常丟棄了最富有生命力的情節與細節。真實的歷史是活在人們的心中的。真正的深入人心、化人也深的,對人有潛移默化之功,有薰陶感染之力的是什麼呢?是那些口耳相傳、大家喜聞樂見的人物逸事。校園文化的深刻的活性因數便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笑談與神遊中蘇醒、復活,並向每一個敞開心靈的人移植、投映。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整理收集屬於學校自己的故事,我們就是為師生奠定下非常充盈而堅實的心靈基座,立下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的標杆。著名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提出:不是知識在教育人,而是傳授知識的人在教育。在學校裡,更重要的是生命與生命的對流,靈魂對靈魂的呼喚。這是一種精神的接續與心靈的傳導。
下一代人的夢想,該由誰來托起?顯然,下一代人的夢想就是由許許多多的上一代人以及我們這一代人來構築的。在一些活生生的人和事的感召下,每個人都可能被召喚成一個具有崇高情懷或仰慕這種崇高情懷的人。在我們看來,所謂的教育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些真、善、美的氣韻的相互濡染,相互傳遞,相互加溫。
毋庸諱言,我們有些學校不僅沒有流光溢彩的故事,而且,校園內外交相傳播的是閒言碎語、道聼塗説,長此以往,學校的精神真是斯文墜地。應該好好檢視我們學校的精神譜系,讓一些震撼人心、鼓舞人心、啟發人心的校園故事和校園人物,如一溪活水一樣流動於校園之間,流動於師生的心間,流動于世人之間。讓我們常說常新,心裡時時翻湧著有增無減的崇敬與感動之情。
(轉自《教育時報 課改導刊》)

南奧悠揚 百草流芳
--讀《學校文化是有精神譜系的》一文有感
國家教育督學郭振有先生說過一段很深刻的話:教師有沒有文化主要不在於教師的職稱,職位,而在於教師有沒有高尚的師德、豐富的學識、生動的個性、感人的故事在學校流傳。
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是如此地可觸可摸,可追可憶,可仿可效。其有親之在之的深刻感受。在我看來,所謂的教育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些真、善、美的氣韻的相互濡染,相互傳遞,相互加溫,使之在生命的內核中顯影,並化為人生的熱情與追求。
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中學時代時,就夢想著將來做一名大愛無私、至情至真、能點燃每一個學生心靈之燈的老師。在哪個三點一線、上廁所用跑、吃飯不用嚼就吞下去的中學時代,我就時常憧憬著:我若是老師,我一定要象物理老師高老師一樣,把每一節課都上得風趣、幽默。我若是班主任,我一定要讓大家在緊張的學習之餘,笑聲不斷,讓那些羞澀、懵懂的少男少女變的象《十六歲花季》中的白雪和歐陽一樣陽光、活潑、開朗。我希望所有的老師都淵博高雅,溫暖有趣。
尋夢,在師範校園、在三尺講臺、在家鄉小城、在珠江三角、珠海、深圳、廣州……
當我第一次踏進南奧,馮醫生從我手中奪過兩隻大箱子,從二樓一口氣提到六樓,看著她慈祥、親切的笑臉,聽著她真切、關心的話語,我的心中有一種溫暖在蔓延,有一種希望在升騰……
當我第二次走進南奧,謝主任那爽朗的笑聲、真誠的眼神、學者的氣質、親切的交談、如兄長般的關懷……
馬思影、餘佳老師那親切,贊許的目光……
鄭校長那淵博中的平實、睿智中的從容、贊許中的期盼都深深的打動了我,感染了我,使我有種賓至如歸、如浴冬陽般的溫暖!
我想:校園文化深刻的活性因數便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笑談與神遊中,蘇醒、復活,並向每一個敞開心靈的人移植、投映——獨樹一幟的思維方式,與眾不同的學養函養,卓然不群的信仰追求……許多美好的人生元素常常就是因此而盟發、繁衍。著名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提出:不是知識在教育人,而是傳授知識的人在教育人。在學校裡,更重要的是生命與生命的對流,靈魂與靈魂的呼喚。這是一種精神的接續與心靈的傳導,人生中蓬勃騰躍的內在火焰,很多的時候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得以薪火相傳,不絕如縷,傳之久遠。
第一天上班,邱清廣老師親自帶著我去三樓圖書館,幫我找齊所有的教輔資料,特別有一句話,將會使我終生難忘,小陳,這一本人教版的教參也借給餘老師吧,讓她和北師大版的對照著看。我想,若沒有對同事那份真情實意的關心,斷不會想的如此周全,說出這樣的話來。然後她又帶我去二樓倉庫,領齊了全部的辦公用品和生活用品。這使我猛的想起:曾經在一個大而美麗的學校,同事一句倉庫在那邊,讓我在迷宮一般的校園找了半個小時才找到。
可愛的邱老師,百草園語:言出必行,看似平淡,實則運籌,甘願勞力伴勞心。幼兒情懷,學生敬愛,心細時,常於困惑多思慮;情真生愛,非顯炙熱,恰似春濃,崇尚教人即教己。年輕心態,家長讚賞,謹慎處,每逢小事必躬為。
因沒參加崗前培訓,祝鳴老師利用兩節空堂給我講解了所有要運用的知識,還幫我做了筆記,生怕有遺漏,生怕我不懂,開學一個月,他已幫我修了4次電腦,而且隨叫隨到,常常是犧牲了課餘的休息時間。
百草園裡寫的好:你的背景,是五月裡滿坡的茵草,你就是那個披蓑的耕者,面對天空,不執寸鐵,就著一枚滑鼠,以犁鏵的堅執,深入春的腹地,把四季中最綠的部分種植,南國也有板結的土壤,在你佝僂的身影裡,盟發希望……
初識劉紅丹老師就感覺她好美,靜如處子,動如脫兔。聽她的課是一種享受,那優美的體態語言,那生動、甜美、善於引導,善於激趣的話語,撥動著一顆顆童真的心弦,引領著孩子們在語言文字王國裡嬉戲、採擷,探索……
百草園語:你如百合,乍看一朵花,凝視一枚果,如一絲春風輕拂蓓蕾,似一條小溪流入心田,象一道陽光照亮生命,你傳遞著語文知識,播撒著智慧種子,攜來一腔熱情,化為點點甘露,在南奧放飛著愛的夢想。
王繼鳳老師,乍一聽以為是王熙鳳,乍一看,還真像王熙鳳一樣:兩彎柳葉眉,身量苗條,粉面、丹唇,美麗超群。其實王老師像鄰家姐姐一樣樸實、真誠、親切、細心,有什麼話我喜歡跟她聊,向她傾訴,她像春風一樣撫平我忐忑的心田……
劉銘芳,王紅老師直率、熱情,天生一副熱心腸,是我數學教學的師姐,學長,在她們的引領下我一路歡笑……
余主任,任主任,杜主任那燦爛的笑容,熱情的招呼,使我親切倍加,如沐春風……
黃主任,徐主任,有主任那一句親切的:還習慣嗎,適應嗎,累不累,親人般的關懷,令人溫暖!
肖秀麗、高媚、小方老師一句樸實的讚揚,給了我信心和力量……
當學生一聲聲親切的叫我媽媽時,我感到多麼的幸福與驕傲,同時也在反醒:我對待他們有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細心嗎?能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嗎?有像讚揚自己的兒子一樣讚揚他們嗎?有像寶貝自己的兒子一樣寶貝他們嗎?
好的教育如同上帝往泥人的鼻孔吹進靈魂的氣息,他們也是將一種視之不見,搏之不得,虛靈不昧的氣韻,在一舉手一投足間自然而然點染、熏炙、氤氳……學校歷史中不管是名人軼事還是凡人趣事還是常人佳話,如果有心加以積累的話,便如同一種精神的譜系,一種心靈的徽章,一種成長的根系,一股與血脈割捨不去的臍帶。為學生種植一粒粒美嘉樹的種子。這種薰陶之功,感染之力,影響之力之韻,正如墨子所言,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這些故事及其情韻,就像莊子寓言裡面所講的,風積也厚,則其負大翼也有力;水積越深,其負大舟也有力。師生們在這樣的風氣中自是如浴冬陽,如沐春風,進德修業,欲罷不能。學校裡有意義的、有趣的、值得回味的人和事,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彙集了精氣神,彙集了生命旅途中必不可少的元氣、靈氣、大氣、生氣、朝氣;為每一個個體薈萃生命中的能量、熱量、 力量 ,為每位師生的成長供應綿綿不絕的光源 、水源和能源!
南奧辦學六載,我來這裡一月,但我已感受到了南奧學校的精神譜系,他浸潤於校園的空氣之中,是學校文化關懷和薰陶下彰顯出的學校行為及師生與眾不同的氣質。
開學典禮時,學生向我們新老師贈送了鄭校長編寫出版的《木澤金聲南奧悠揚》和校刊《百草園》,《教師論文集》等書。捧著這些沉甸甸的書,我細心的拜讀著,書中人物薈萃,趣聞軼事如層巒疊嶂般異彩紛呈,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件件有趣的事,從書中蹦了出來,向我走來。我驚歎于南奧師生的生動、和諧、快樂、 自信、他們對生命教育的關注,對教育理想的追求……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意味深長地說,當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之時,帶走的不應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理想的追求。在富有故事與人氣的校園裡成長起來的孩子們,當然會帶著美好的憧憬與樂趣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走向未來,美好的、獨特的人性,不僅過去存在,而且永遠存活於往昔母校的故事與人物中。
余秋雨先生在回憶其中學學習生活時……他深深地喟歎,一些人與事竟有著穿越幾十年的重量!我校學生陳佐伊的家長在給鄭校長的信中寫道:希望孩子長大後,談到自己的母校南奧時,就像談論哈佛一樣自豪……
南奧學校一些震撼人心,鼓舞人心,啟發人心的校園故事、校園人物,如一溪活水流動於校園之間,流動於師生之間,流動于社會世人之間……百年名校的風範,第一名盤的神韻,孕育了北京師範大學南奧試驗學校” 如百草園般的動感校園,孕育著學校的精神譜系” ……
那麼,我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又該怎樣踐行這一精神的接續與心靈的傳導,我感動著,啟發著,思考著,也將探索著……
南奧悠揚,百草流芳……

(十三)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教育上的錯誤正如配錯了藥方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
當有人問我,教育能讓一個人變的更好,命運發生好的轉變嗎,我也許會遲疑。當有人問我,不好的教育能不能毀掉一個人,我會肯定的回答能。我想作為教師,也許你的教育水準不高,教育能力有限,教育方法一般,你可能不相信自己能夠讓一個學生學到更多知識,更不會對他們命運有什麼影響。其實你此時還只是一個不稱職的老師,問題還有補救。但你千萬不要也不能以教育的名義去傷害一個學生,當然這種傷害是心靈的,比如,當一個孩子回答不上問題,你嘲笑他;當一個孩子沒有交作業,你當眾撕了他的作業本;當一個孩子考了非常低的分數,你就認為他無可救藥了。如果你這樣做了,就不單是稱不稱職的問題了,而是在害人。讓我們來看看著名女作家三毛的故事。
著名女作家三毛讀初中時,作文極好而數學極差。為了對得起父母和老師,她硬生生地把數學題死背下來,三次小考,數學都得了滿分。數學老師認為她成績的提高百分之百是因為作弊。她是個倔強而又敏感的女孩,並不懂得適度地忍耐更能保護自己,就直言不諱地對老師說:作弊,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師,也不能這樣侮辱我。
結果,被冒犯了的老師氣急敗壞,單獨給她發了一張她根本沒有學過的方程式試題,讓她當場吃了鴨蛋,之後拿蘸了墨汁的毛筆,在她眼眶四周塗了兩個大圓餅,然後讓她轉身給全班看。又讓她去大樓的走廊上走一圈。
這一事件的結果是:其一,讓她休學在家,自閉了七八年,嚴重時,連與家人同坐一桌吃飯的勇氣都沒有;其二,養成了她終生悲觀、敏感、孤獨的性格。儘管她一生走過48個國家,寫了26部作品,用她的作品説明很多人樹立起豁達、堅強的人生信念,但她自己始終走不出心靈的陰影。後來,自殺謝世。
但願這樣的悲劇不在重演。我們應該記住洛克的話,教育上的錯誤正如配錯了藥方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
中西教育觀的兩大分野
這兩天在讀《中國教育史》和《外國教育史教程》,對中外教育在理念方法結果上的巨大差別很好奇,一直在琢磨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差別。在我百思不解時,幸好讀到了劉道玉先生的文章。讀後真的感覺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把劉先生的文章錄在下面,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討論發表看法。
 “塑造成長 ”
——中西教育觀的兩大分野
 劉道玉
我國教育理念的源頭是什麼呢?我認為這個源頭就是塑造。所謂塑造,就是按照一種固定的模具,把原料注入到模具中,然後出來的就是流水線上規格相同的批量產品。難道不是嗎?國家按照統一標準來塑造大學,導致了千校一面;各個大學又按照統一的要求塑造學生,導致了萬人一格;學生家長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塑造子女,要求他們成龍”“成鳳,從而使他們失去了自己的理想;中小學的校長、班主任按照升學標準要求學生,對學生越俎代庖,使他們喪失了興趣和選擇權;各個群眾組織按照規章塑造其成員,使他們失去了獨立性;企業按照苛刻的規章制度塑造員工,使他們喪失了創造性。總之,塑造這個觀念已經滲透到一切領域,成了教育與管理的指導思想,它制約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使絕大多數中國人喪失了創造性。
西方國家與中國完全不同,他們教育理念的源頭是成長。所謂成長,是指一切有生命的個體(包括人的智慧在一定的條件下,任其自由生長,由幼小向著成熟的方向發展。在英語中,Grow一詞含有生長、發育、增長、長大、逐步變成等意思,它十分形象地反映了西方國家自由教育的理念。
成長教育是西方教育理念的核心,它貫穿在從幼兒到研究生的教育全過程中。在西方國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開明的,是順應自然發展的,他們幾乎從不幹預幼兒的興趣,更不會強迫孩子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他們倒是十分重視對孩子的自身鍛煉,要孩子懂得無論什麼事情都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到了中學和大學,學生選擇什麼學校,學習什麼專業,什麼時候畢業,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是由學生自己選擇做出決定,沒有什麼人可以幹預他們的自由選擇。
西方國家的成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的教育理論的影響。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現代兒童心理學和現代教育理論的創始人。同時,盧梭又是自然主義教育的奠基者,自然主義教育理論是他全部教育學說的核心。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成人不能不顧兒童的特點,按照傳統與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所謂教育,幹預或限制兒童的自由發展。從自然教育理論出發,他反對死讀書,反對灌輸知識,反對揠苗助長,主張教學要適應學生的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盧梭的教育思想在西方具有極大的影響,像德國的康得和赫爾巴特,瑞士的裴斯泰洛齊,美國的杜威等無不受盧梭教育思想的影響。所以,自然主義教育就是成長教育的理論基礎,它已經牢固地紮根於西方國家的各級各類教育中,並逐步形成了西方教育的精髓。
其實,在漢語中教育是由這兩個詞語組成。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這就是說,教育是包括施教者和受教者的雙向活動過程。施教是教師的作用,是外因;而是發育,是內在的生長力量。根據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顯然,教育的作用,關鍵在於,即學習者內因的作用。這裡的,也就是西方教育中成長的意思。可是,千百年來,我們只強調了的功能,而完全忽視了的主要作用,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教育中的極大的偏差。這個偏差所造成的後遺症,正如英國教育家洛克所指出的:教育上的錯誤正如配錯了藥方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
對比中國與西方的教育理念,最根本的就是在教育理念源頭上的差別,我國強調塑造,而西方主張成長,這就猶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這就是我國應試教育的根源,是我國缺少傑出人才的根本原因。找差距必須從源頭上找,看問題必須看本質,改造我國教育必須從源頭改起。在這裡,我要大聲疾呼:請家長、學校、教師和教育行政部門以及整個社會都徹底放棄塑造的教育理念。在世紀之交,法國三位不同學科領域裡的著名學者在關於教育結構危機的一場討論中,提出了要創建沒有權威、沒有懲罰的教育。這是世界教育發展的新方向之一,我們應當從中受到啟發,讓我國兒童回歸他們的天性。要尊重各類學校學生的志趣和選擇權,讓他們在獨立、民主、自由的氛圍中成長,這是傑出人才成長必須遵循的規律。
(摘自2007619日《教育資訊報》《論中國當代教育之改造》一文)
責編:薛農基 (本文編號:351

(十四)強烈的毫不掩飾的嫉妒是一種犯罪,它使自己淹沒在害怕跌落的恐怖之中。今天有學生和我說起了她對班上同學的嫉妒,我忽然想到了莎翁的這句名言。
以莎翁之偉大有此一說,定是不會錯的。但細究一下嫉妒的緣起,也並不是天生面目可憎。嫉妒該是起源於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意識。在兩個地位平等的或相近似的人身上才會產生嫉妒,因為一個布衣可能會羡慕帝王富貴但不會嫉妒,而一個帝王也許羡慕布衣的自由但不會嫉妒。對於兩個地位接近的人,在競爭過程中由於諸多因素,其中一方迅速提升,另一方便會產生嫉妒情感。輕微的嫉妒無大妨礙,可能還會激發一個人鬥志。但這種嫉妒要是走向反面可能會變成恐懼,越嫉妒越恐懼,越恐懼越嫉妒,進入這樣一個怪圈之後,越走越遠,越陷越深,甚至變成仇恨。這就是一種犯罪了。嫉妒不能根絕,但我們應盡可能把它控制得少之又少。如何控制呢?我認為要提高自身能力,樹立自信心,找准自己的定位。
那處於被嫉妒位置或處於被嫉妒旋渦中,該怎麼辦?第一,繼續提升自己。超過別人一點別人會嫉妒你,超過別人一大截別人會羡慕你,超過很多很多別人就會崇拜你。此言得之。繼續提升自己吧,讓嫉妒你的人都變成崇拜你的人。第二,在行為處事方式上,要儘量低調些,不要過分張揚,尤其不能因自己能力強條件好提升快就恃強淩弱,無所顧忌。這樣本來只是嫉妒你的人就會變成仇視的你的人。第三,要儘量寬以待人,對你所瞭解的嫉妒你的人,要盡可能包容他們,幫助他們。這樣這個人也許會成為你的非常好的夥伴甚至是追隨者。
總之,我們要清楚,嫉妒傷人更傷己。我們要盡可能控制嫉妒,消除嫉妒。

(十五)當整個社會被嵌入到一個以人與人之間的激烈競爭為最顯著特徵的市場之內的時候,教育迅速地從旨在使每一個人的內在稟賦在一套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得到充分發展的過程蛻變為一個旨在賦予每一個人最適合於社會競爭的外在特徵的過程。這是今天在《讀書》上讀到的汪丁丁的《教育的問題》中的話。他用這句話來描述我們現代中國人深陷其中且不能自拔的教育的困境
作為一個經濟學家他對教育的思考是獨具慧眼的,也深刻到出了當下教育的困境。當然因為他的語言邏輯嚴密,所以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按我粗淺的理解其實他說的就是教育本來是一種內在精神成長的過程,現在卻變成了外在能力提升的過程;教育本來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過程,現在卻變成為了生存的目的而受教育的過程。也就是說教育本質上是讓人成為,現在的教育卻讓人成為了工具。現在教育以傳授知識,教會技術從而獲得謀生的能力,養育家庭的能力,達到一定社會層次的能力,取得支配別人權利的能力。有人說教育不也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理解文化,如何傳承文明嗎?難道這也是工具嗎?這些還沒有脫離工具本質,因為他們其實還是知識的附庸按照汪先生的解釋知識的本質是向外征服知識讓每一個人都成為他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當然旺先生也承認教育旨在使每一個人的內在稟賦在一套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得到充分發展的過程得以實現還是一種理想狀態。但我認為這對我們一線為師之人的啟示是在關注教育外在功利工具目的的同時不要忘了教育還應有內在精神靈魂的目的,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別忘了啟迪智慧。

(十六)激勵和讚美,是教育的靈魂,是讓學生按照教育者的理想成長的陽光,猶如小樹都朝著有陽光的方向生長一樣。這是我偶然發現的一句格言。
看到這則格言,我想到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羅傑 羅爾斯。羅傑小時侯是班裡學習最差 最調皮搗蛋的學生。但校長的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你將來是紐約州的州長。這句話讓他開始挺直腰杆走路,說話不在汙言穢語,學習刻苦勤奮。四十年來他一直按州長身份要求自己。50歲時,他真的成了州長。看來鼓勵的方法真的能幫助孩子樹立成功的信念,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
羅傑是這樣,列夫 托爾斯泰也是在屠格涅夫的鼓勵下成功的。關於教育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是眾所周知的。美國心理學家威廉 詹姆士曾說:人類本性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人讚美和尊重。鼓勵可以給缺少信心的學生以信心,鼓勵可以給犯錯誤的學生以希望,鼓勵可以做成功的加速器。當然鼓勵不能是無中生有和卑躬屈膝的諂媚奉承和溜鬚拍馬,更不是抬轎子”“戴高帽。鼓勵一定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表達。鼓勵也不反對批評和懲戒。
無論是在身邊,還是在一些教育論壇,教師們談論起教育大都感覺學生越來越難教,教師越來越難當。那父母一方呢,他們也在慨歎孩子越來越難管,越來越不懂事。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麼嚴重的問題。下面這篇文章也許會給大家一些啟示,教育其實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係,不論你是不是父母,是不是教師。
守護成長中的心靈(本文轉帖于《四川文學》)
 
孩子完全憑感性認識生活,認識世界,童年是理智的睡眠期。不論他們說什麼,做什麼,追求什麼,多是在一種不自覺狀態下,參照習慣、時尚或他人言行等非理性的實踐,也就是說,他們的行為往往由於別人這樣說過,或別人這樣做過而模仿之。
據媒體報導,某小學六年級學生畢業時彼此留言,興趣愛好一欄中,有同學寫道:“看靚女”,“睡懶覺。在祝福語一欄中,有的同學贈言:“將來腰纏萬貫時,別忘了多泡幾個小蜜’,包個二奶’,”;“將來做大官,賺鈔票,娶老婆,一個不能少。記者問幾個學生為什麼會寫這類贈言?孩子無所謂地回答說,比酷呀!如果哪個同學寫願你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國家棟樑之類的話,就會被扣上假正經的帽子被排斥。
針對這個現象,人們有理由說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小學生理想、信念和前途教育缺失,但是僅是這麼說說是很不夠的,也容易陷入片面。對孩子產生思想影響、道德影響和文化影響的,一般來自三個方面:第一是家庭,第二是學校,第三是社會。此外當代資訊傳媒無疆界,影視和其他文學藝術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也不容低估。而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往往會不同程度地抵消學校的教育,如留言中的那些小蜜二奶做大官娶老婆一類,不可能是老師或課本傳授的,肯定是家庭和社會(包括影視及其他文學藝術作品等校外的管道傳播的。未成年人缺乏理性思維,對世間的是是非非都處於朦朧不清狀態,其愛憎好惡有較大的盲目性,或憑一時的心血來潮,或受某些時尚、世俗的驅動。他們容易受影響,卻不大接受說教。有時數十遍標語化、教條化的正經教育,卻抵不上一兩次不落痕跡的實際影響,給孩子們留下的烙印更深刻。
《人生與伴侶》上介紹:加拿大有一個叫瑞恩8226;希理傑克的6歲男孩,一天在電視上看到非洲有成千上萬的兒童沒有水喝,渴急了就喝水窪裡的髒水,甚至喝牲畜的尿。電視上說,“70元錢就可以挖一口井6歲的瑞恩向父母要70元錢,他要幫助非洲的小朋友挖一口井。瑞恩的父親說,你要幫助非洲的小朋友,得自己去賺錢,比如為家裡打掃房間,清理垃圾。瑞恩同意了,他的第一個任務是吸地毯上的塵。他幹了兩個多小時,儲蓄罐裡增加了兩元錢。半年過去了,瑞恩愈幹愈賣力氣。他每天睡覺前都鄭重地祈禱:讓非洲的每一個人都喝上乾淨的水。
加拿大6歲男孩瑞恩的夢想,同某校六年級學生的畢業留言相比較,反差之大,不啻天壤之別。一個是尚未受過學校教育的稚童,另一些是受了六年教育的小學畢業生,他們之間的差別,主要不在於教育的場所、形式,在於教育的內容及其感染力。試想一下,如果瑞恩壓根兒就看不到非洲缺水、兒童饑渴的電視,而看的盡是些白領階層的言情劇”,或者是些泡小蜜、包二奶的酒吧戲,床上戲,瑞恩的夢想又該是什麼?另外,瑞恩的父親教育兒子不能靠拿父母的錢幫助別人,要用自己的勞動所得扶困濟貧,這就使6歲的瑞恩懂得了人不僅要有善心善舉,而且要自食其力,要靠自己的勞動實現夢想。
這兩樁事很典型,值得家長、學校乃至全社會深省和反思:瑞恩還不曾接受正規的系統教育,他的善良、正義感、同情心,主要來自周圍人的影響與薰染,父母言行對孩子的潛移默化,影視傳媒潤物無聲的陶冶。人的美德或惡行,頭腦裡充塞的真理或謬誤,養成的可褒可貶的習慣,獲得的各種品質或才能,其來源都應從教育和社會影響中去尋找,如孩子們所仰慕的榜樣,經常接觸的人,聽到的話語,灌輸的觀念,養成的習慣等。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德法俄三國科學院院士霍爾巴赫說:“如果人們很注意,從來不在幼年時期欺騙我們,只給予我們一些真實的觀念,我們就會得到理性的指導,就會作出正確的判斷;我們就會是道德的。孩子的可塑性極強,能被環境薰染成多種多樣的習慣,從而發展成多種多樣的品格。我們必須慎之又慎,淨化孩子們的成長環境,不能讓他們遭受本來可以避免的精神創傷與污染。
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全封閉,也不能全開放,要適度、有選擇,如進行性知識教育,好比某種有副作用的藥品,嚴禁使用是愚蠢的,而濫用則很危險。我們在對孩子的教育選擇上,往往不是一刀切”,就是一邊倒”,就視如洪水猛獸,就四門大開,不留餘地,愛走極端。
孩子們終會有一天從理智睡眠期醒過來,那時他們將理智地審視家庭、學校、社會曾經給予他們的教育與影響。高爾基說:“今天的兒童將是明天生活的建設者。明天,他們將要檢驗父輩的工作,將會無情揭露他們的全部錯誤,揭露他們的口是心非、懦怯、貪婪和懶惰。孩子們長大以後,如果發現自身沾染上什麼劣跡、壞毛病,會追溯自己善良的本性,是在怎樣的環境,因了怎樣的人,怎樣的事被誘入歧途的。但願我們每一個成年人,別成為污染孩子們心靈健康的被告。金川公司一中,甘肅省首批示範性高中。歡迎訪問我的個人空間:http://space.k12.com.cn/788598

 (十七)“幼年時期就養成文明的舉止習慣,等於為我們打開了通往一切財富的大門;所有的一切,不必花費什麼力氣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它甚至還會找上門來。這是愛墨生說過的名言。
我們很清楚愛墨生所說的文明的舉止習慣其實就是良好的教養教養在當下的中國確實是一個高頻詞。前一段時間美國首位華裔市長 醫學博士黃錦波在廣東藥學院演講中提到很多清華北大的畢業生為什麼找不到工作?因為他們態度不好。找到工作的人,是懂得做人的人,有教養的人。很多中國人接受了教育,但是不一定有教養。看來有教養比拿到文憑更重要。其實我們理想中的或說喊在口頭上的教育目標一直是先成人再成才,可現實是我們的教育機構只會關注能不能成才,教育主管部門也是評價學校培養了多少人才,至於這些是不是成就不管了。所以我們現實中有許多有學歷有能力就是沒有教養的,有才無德的半個人,而缺少有才有德的一個人
有人會說教養是什麼?什麼樣的表現才是有教養?這麼虛的東西確實很難衡量。那我就借用畢淑敏《教養的證據》中的證據來回答大家的疑問。一個有教養的人,應該熱愛大自然;一個有教養的人,應該能夠自如地運用公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和同他人交流,並能妥帖地付諸文字;一個有教養的人,對歷史有恰如其分的瞭解,知道身而為人,我們走過了怎樣曲折的道路;一個有教養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還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遠大的目標;一個有教養的人,特別是女人,對自己的身體,有著親切的瞭解和珍惜之情;一個有教養的人,對人類種種優秀的品質,比如忠誠、勇敢、信任、勤勉、互助、捨己救人、臨危不懼、吃苦耐勞、堅貞不屈 ……充滿敬重敬畏敬仰之心;有教養的人知道害怕,知道害怕是件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有教養的人知道仰視高山和宇宙,知道仰視那些偉大的發現和人格,知道對於自己無法企及的高度表達尊重,而不是糊塗地閉上眼睛或是居心叵測地嘲諷。
那在現實教學中,我們的老師如何幫學生成為有教養的人呢?這是值得一個老師一輩子思考的問題。在這我只能簡單強調幾點:一,老師的身教和言傳。這裡當然身教更重要,其身正,不令而行。二,要經常告訴學生教養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愛墨生說的上面的名言。這樣會把虛的東西實化,讓人更有追求心。三,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去瞭解自然社會,現實歷史,精神信仰等。有教養是離不開閱讀的。四,在學校和班級中多樹立有教養學生的榜樣。

(十八)非常可惜,人的一生中所受的教育或社會約束使大部分人笑的能力退化了。這是德國幽默治療中心主席米夏埃爾 蒂策說的。該中心有這樣的結論:一個高興的兒童每天笑400次,一個有幽默感的成人每天微笑15次。看來我們在笑的能力上真的是退化了。不看這數字,不用遠處找例子,就想想自己一天能笑多少次,再看我的學生他們臉上又有多少微笑呢?
每天深更半夜,小學的孩子還在為明天的作業而忙碌著,他們怎麼能笑的起來?每節課堂上,初中的孩子在為一道道難題,抓耳撓腮,愁眉苦臉,他們怎麼能笑的起來?每一天,高中的孩子都埋頭在一張張一頁頁做也做不完的卷子上,家長的囑託,老師的期待,高考的冷酷,他們又怎麼笑的起來?他們沒時間笑,他們更是不敢笑。在家裡面對家長,不能放開了笑;在學校,面對領導不敢笑,笑就是不尊敬師長;在課堂上面對老師不敢笑,笑就是不嚴肅,甚至還會被老師訓斥。學習好了不能笑,笑了人家說你要驕傲;學習差了更不敢笑,笑了人家會說你不上進;學習中等也不能笑,笑了別人就會說,前面人那麼多後面人也要追上了,你還笑。這是學校,社會上就更不用說了。大街上行色匆匆的人,每個人的臉上寫的都是憂鬱,因為值得憂鬱的事太多了,房子,車子,票子,孩子,位子,那一件能讓自己笑呢。
總之,在中國大多數時候你不能笑,笑就是你的錯。連毛主席都說人世難逢開口笑。再者有人提醒疾病險,有人提醒安全,有人提醒冷暖,就是沒有人提醒微笑。有人教知識,有人教技術,就是沒有人教微笑。其實我們也知道笑的好處,笑一笑十年少”“相逢一笑泯恩仇。我們老師也在強調笑到最後的人,才是最終的勝利者。可平時我們都不會笑了,又怎麼能笑到最後呢?
我有一個學生在日記中寫到,老師,你讓我微笑起來,可我真的不會笑,我只有苦笑,給他寫下如下留言不會笑,也要努力的笑。臉上笑不起來,在心裡也要笑。笑會讓你,面部表情生動起來,在交往上不會給人冷冰冰的,難以接近的感覺,你會有更多的朋友;笑會讓你,感覺到這個世界可愛的一面,生活像面鏡子,你對他笑,它也會對你笑;笑會讓你讓你對自己更有信心,微笑面對事情,困難的事情仿佛都會變得簡單。每天起床的時候,面對鏡子,試著去學習微笑吧,讓新的一天在微笑中開始。老師要看到你微笑的臉,可以嗎?在這,我還要大聲的告訴我的學生,每天微笑吧,微笑就可以贏得世界。

 (十九)勸告父母們千萬別在小時侯泯滅了孩子折騰的能力,而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折騰,多為孩子尋找支持與管理折騰的經驗教訓,鼓勵孩子認識與掌控折騰的風險,一旦孩子成為折騰高手,那麼在今天這樣一個普遍把孩子整成非折騰型人才的社會中機會可就多了,勝算就有了。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董事長袁岳認為能折騰是成功最重要的品質。
聽到折騰也成為成功的重要品質時,很多人也許會笑。因為折騰往往和連在一起,組成瞎折騰。若說某人瞎折騰那就等於說你胡鬧胡鬧可就是個問題了。尤其把瞎折騰用在孩子身上那更了不得。幹和家長意思相背的事,就是瞎折騰;不符和班主任的意思,就是瞎折騰;不按老師的意思去做也可能是瞎折騰,總之瞎折騰就不好。只要你瞎折騰,家長就要管教你,班主任就要修理你,老師就要改造你。
也許,當初比爾蓋茨從哈佛退學被很多人理解為折騰;李亞鵬大學時在新疆組織演唱會被很多人理解為折騰;鄭淵潔讓孩子退學自己教孩子被許多人理解為折騰。可若沒有折騰,比爾如何成為世界首富,李亞鵬如何贏得人生第一桶金,鄭淵潔如何培養出獨立生存能力超強的兒子。也許中國人太強調穩穩當當,規規矩矩,小心翼翼,中國人太強調同而排斥異,黨同伐異。孩子折騰了就要如修剪小樹一樣,按照既定的設計去修剪,決不允許旁逸斜出。或說將折騰的苗頭連根拔起,折騰的意識扼殺在萌芽中。可我們又在慨歎孩子越來越難管,是不是我們管得過多了;我們在抱怨學生越來越難教,是不是我們教得過死。
沒有折騰就沒有嘗試,沒有嘗試就沒有突破,沒有突破何來創新。孩子折騰確實有風險,這就需要我們家長予以有效指導,而不是堅決反對扼殺。因為中國人不喜歡折騰所以中國的孩子遵命的多,好孩子多,老成持重的多,老氣橫秋的多。而敢於在語言上折騰,在思想上折騰,在行動上折騰,折騰的時候得到支援的,折騰失敗了不被批評的少。社會都在提倡創新,可卻不提倡折騰,這對培養創新精神絕對是不利的。當我們遇到一個敢折騰的學生時,要鼓勵他,指導他,保護他。讓我們的學生都大膽地折騰,聰明地折騰,折騰出新意,折騰出萬千氣象。

 (二十美國凱 艾倫鮑在《我想告訴女兒的學校生活》中有這樣幾句話如果你從內心裡不疼愛自己的話,那麼就很難讓別人從外面來愛你;你越自尊,你所吸引的人越健康;如果你說我別無選擇,其實你正在騙自己;絕不要以為生活是公平的,生活就是這樣;如果你有很多時間和那些做壞事的人在一起,那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贊同他們所做的事情的。下面我針對每一句談談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從內心裡不疼愛自己的話,那麼就很難讓別人從外面來愛你。這句話包含這樣幾層意思:第一,一個人一定要愛自己。愛自己來到這個世界,愛自己的身體,愛自己出生的家庭以及家庭中的所有成員,愛自己周圍的人,愛自己出生的地方。第二,要從內心裡愛。這種愛一定要發自內心,而不能是別人告訴你的。當然在不瞭解自己的時候,別人可以啟發你去愛。當你懂得愛的重要性之後,就要變父母老師叫我愛自己為我自己一定要愛自己。有了這樣一種發自內心的愛,你才真正有資格被愛和愛人了。第三層,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是沒有愛也贏得不了愛的。只有一個人愛自己,他才能清楚自己哪可愛,並把這些可愛的地方變的更可愛,把不可愛的地方也努力變的可愛,他會變得越來越可愛。一個人如果不愛自己,那麼他心理對自己都是討厭,他就會覺得世界的陰暗,社會的冷漠;他還會把這種討厭發洩出去,去傷害別人;即使別人對自己是愛的,冰冷的心也感受不到,甚至只會對別人回報傷害,這樣就是失去了的能力。也是一種能力,從內心裡去學習和感受,接受和給予吧。
你越自尊,你所吸引的人越健康。我們有句俗語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它是從反面告訴我們一個不自尊的人會招來什麼樣夥伴或說壞事為什麼會找上你。所以你要想贏得健康的朋友,你一定要自尊。有人說我太自尊了,我就沒有朋友了其實,不理解你的自尊的人,並不是你真正的朋友,失去他你不要傷心。當然這裡所說的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朋友問題。
如果你說我別無選擇,其實你正在騙自己。當我們說別無選擇的時候,其實我們是有選擇的,沒有選擇只是藉口。你也許無法選擇事情的最終結果,但你一定是選擇了這樣結果的開始,在開始時你一定是選擇了。只是這種選擇,可能有利於你放棄任重道遠的奮鬥,有利於你放棄沉重的思考,有利於你沒有付出的取得。本來一切都是可選擇的,只是你放棄了。面對最終的失敗,你只有用別無選擇來欺騙自己了。
絕不要以為生活是公平的,生活就是這樣生活就是這樣:出生的地方就是不公平的,相對出生在瑞士就比出生在伊拉克要幸運的多;出生的時候就是不公平的,出生在60年代的中國一定羡慕出生在當今的中國;出生的家庭也是不公平的,出生在高幹家庭和下崗職工家庭和談公平。確實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但我們還要告訴孩子我們的任務是讓它公平。如何有公平,賴斯就是一個榜樣,有了自己在不公平中取得的地位成就,再用自己的能力去為公平設計制度上的保證。
如果你有很多時間和那些做壞事的人在一起,那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贊同他們所做的事情的。這是一個朋友選擇問題。對一個人來說,你有什麼樣的朋友就有什麼樣自己,你現在選擇的朋友就將決定你的將來。所以,明智而理性的選擇朋友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如曾子言與君子游,如日之長,加益不自知也。與小人遊,如履薄冰,幾何而不行陷乎!
八倍的辛勞
美國女國務卿賴斯的奮鬥史頗有傳奇色彩,短短20年,她就從一個備受歧視的黑人女孩成為世界著名的外交家,奇跡般地完成了從醜小鴨白天鵝的嬗變。有人問她成功的秘訣,賴斯簡明扼要地說,因為自己付出了八倍的辛勞
賴斯小的時候,美國的種族歧視還很嚴重,特別是在她生活的伯明罕,黑人地位低下,處處受白人欺壓。賴斯10歲時全家到首都遊覽,卻因身份是黑人,不能進入白宮參觀。小賴斯備感羞辱,凝神遠望白宮良久,然後回身一字一頓地告訴父親:總有一天,我會成為那房子的主人!
賴斯的父母很讚賞她的志向,就經常向她灌輸這樣的思想:改善黑人狀況的最好辦法就是取得非凡的成就,如果你拿出雙倍的勁頭往前沖,或許能趕上白人的一半;如果你願意付出四倍的辛勞,就得以跟白人並駕齊驅;如果你願意付出八倍的辛勞,就一定能趕在白人前頭。
為了能趕在白人前頭,她數十年如一日,以超過白人八倍的辛勞發憤學習,積累知識,增長才幹,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普通美國白人只會講英語,她則除母語外還精通俄語、法語、西班牙語;普通美國白人大多只能進一般大學學習,她則考進名校丹佛大學拿到博士學位;普通美國白人26歲可能研究生還沒有讀完,她已經是斯坦福大學教授中最年輕的教授,隨後又出任了斯坦福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教務長;普通美國白人大多不會彈鋼琴,可她不僅精於此道,而且還曾獲得美國青少年鋼琴大賽第一名;此外,她還精心學習了網球、花樣滑冰、芭蕾舞、禮儀,白人能做到的她要做到,白人做不到的她也要做到。最重要的是,普通美國白人可能只知道遙遠的俄羅斯是一個寒冷的國家,她卻是美國國內數一數二的俄羅斯武器控制問題的權威。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八倍的辛勞帶來了八倍的成就,她終於脫穎而出,一飛沖天。
人生在世,都渴望建功立業,也希望參與公平競爭。事實上,世界上真正的公平競爭很少,總有這樣那樣的非公平因素在其中作梗搗亂。那麼,要想在競爭中獲勝,又不搞邪門歪道,那就只有笨鳥先飛,鍥而不捨,靠花費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像賴斯那樣,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付出八倍的辛勞,以比別人大得多的無可爭議的優勢來取勝。
如果身處逆境時,你可以埋怨生存環境不好、競爭不公平、別人對我歧視、受到不公正待遇等等,那的確是事實,也很令人同情。可那些東西既非一時半會兒能徹底改觀,也非個人之力能扭轉乾坤。所以,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通過自己的不懈奮鬥,通過八倍的辛勞,來最大限度地完善充實自己,千方百計提高自己的競爭實力,佔據知識的制高點,使自己成為一流或超一流人才。到了那時,你的面前就會一路綠燈,先前困擾你的種種麻煩羈絆,就會統統都被踩在腳下,譬如賴斯,家鄉那些曾經歧視羞辱過她的白人,現在不是一個個奉若神明般地把她引為家鄉的驕傲嗎?常說,是金子總要發光,但首先你一定要是金子。
有耕耘就有收穫。一個急切渴望成功卻又總與成功無緣的人,無須怨天尤人,不妨先問問自己:你是否付出了八倍的辛勞

(二十一)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待兒童沒有同情,他們就變得沒有同情;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他們就是一個培養他們友情的手段。這是斯賓塞《教育論》中的名言。
張文質老師在他的《同情》這篇文章中有這樣的敘述:在英國有一所同情學校,英國散文家盧克斯在參觀時看到,有個學生要人攙著走,好象瞎了,還有個學生夾著T字杖,在視窗看別人走動,好象她是個跛子。其實這些孩子既不瞎,也不跛,學校要她們某一天要做盲人,某一天要做跛子。這樣才能知道盲人和跛子的痛苦,將來長大成人,才會同情這些不幸的人。盧克斯跟那個瞎子學生談了,她說做盲人很最苦,她將來照應盲人會特別小心。張老師在文章中還議論到這個教育方法真是好極了。世界上如果多些這種教育,人類一定幸福的多。我想那一定是的,感同身受才會讓我們明白理解別人的痛苦與不幸,才能真正同情別人。培根說:同情在一切內在的道德和尊嚴中為最高的美德。孟德斯鳩也說過:同情是善良心所啟發的一種情感之反映。所以,人不可無同情心,同情心可以使人變得可親可敬,變得偉大崇高。
一個沒有同情心的人,是冷酷殘忍的;一個沒有同情心的世界,是冷漠可怕的。但同情心不會自發產生,同情心也要靠精心培植和維護,心靈裡播下愛的種子,才能長成同情之花;全社會都為同情心叫好呐喊,才能形成一個充滿同情心的環境。
那就學校教育來說,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呢?可以像英國的同情學校那樣讓孩子做幾次需要同情的人;可以告訴學生不要嘲笑身邊的有某種疾病或殘疾的學生;教師更應成為有同情心的人,以同情的的美德澆灌學生的心靈;學校要在環境氛圍的營造上,讓人們感受到對值得同情者的尊重,處處有針對差異、個體和細節的同情。

(二十二)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這是魯迅先生在《我們怎樣做父親》一文中的名言。
這篇文章做於一九一九年,時過九十一年,好象我們做父親的本事並沒有隨著時間的增多而有多大的進步。一直以來,中國的父母幾乎都將孩子作為私有財產去佔有支配;都習慣以自我標準去主觀的塑造孩子;以自己喪失尊嚴的舉止去強調尊嚴;以自己絕對的自由去限制孩子的自由;以自己高人一等的生命姿態去俯視其他的弱勢生命;以自己骨子裡的意識凸顯並放大著個體間原本可以忽視的差別;以自己貌似文明神聖的行為取代孩子的一切,控制著孩子的一切,致使孩子喪失身心的全部權利,讓孩子倍感身累心苦。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粗魯偏激短視的教育意識已經滲透進學校及社會教育的每個角落,使之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慣性且被人們認可和接納,繼而在不折不扣地推行。我無法預測這樣做的後果,但我敢肯定,這樣做絕對不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這是一個安徽的叫老實人的朋友在聊天中談到的教育問題。我是一個樂觀的人,對他的話不完全認可,但我也不得不為教育憂慮。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很快,家庭條件相對以前有很大提高,孩子在家庭中也是萬千寵愛於一身,好象孩子就生活在自由自在的天地中了。其實不然,在的名義下,又有多少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出於自私的目的。比如,讓孩子考更多的分,是為了在同事面前炫耀;讓孩子學某個專業,是為了實現自己沒能實現的夢想;給他們一切的滿足,設計好成長的路,這是父母並沒有把孩子當作獨立個體,而是自己的附庸。也許顯處的專斷權威容易引起注意,有了注意就會有人想法解決。那隱處的呢,況且他們都以的名義。所以,今天我們依然有必要重讀魯迅先生的話,做家長的對孩子開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導;第三,便是解放。

(二十三)奧地利科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認為:我們不應該問一個人生活在現今社會應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而是要問,這個人內在的潛能是什麼?什麼在他身上可以被喚醒?他的發展方向是什麼?這樣我們才能為社會不斷成長中的一代輸送新的力量,也只有這樣的社會才是有活力的社會,對它的改造才能長存於其中,而不是成為一個以固有的組織形態,要求並改造年輕一代的保守工具。
這句話告訴我們教育應該讓人成為人,而不應該讓人成為工具。可我們現實中教育卻在以高考為目標發瘋式的培養各種會說話的工具。很多家長都在希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學,很多學生也以考上名牌為目標,學校更是變本加厲的追求名牌,這更將教育目標極端化。其實在應試教育功利性的目標下培養的都是人材,而不是人才。二者最簡單的區別就是人材不具備創新能力,而人才具備。 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出一個全面發展的、健康的、熱愛生活並充滿活力、思想力和建設力的人。這樣的人,或許看上去很普通,未來所從事的工作可能也很一般,但這樣的人在社會中會像一顆顆散發出溫暖和光的種子,將成為整個社會逐漸改善和進步的力量。
應試教育是創新型社會的死敵
朱大可
建立創新型社會的宏大目標,正在成為當局所探求的價值目標,但它卻面對著應試教育的戲劇性挑戰。
1970年代恢復高考,曾經是走出政治噩夢的里程碑,標示出社會進步的正確向度。而經過長達30年的氾濫之後,高考制度已經演化成普遍的應試教育制度,並且掉頭走向自身的反面,成為中國文化的最大腫瘤。它一方面遭到知識界的強烈質疑,一方面卻仍在無限擴張,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冗長的考試鏈,分佈在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本科、碩士直至博士的生命線上,其時間跨度長達25年以上,糾纏著人生的三分之一歲月;不僅如此,在這條考試鏈周圍,還環繞著兒童樂器考級、外語考級、電腦考級、以及各種成人的職業考試、職稱考試和行業證書考試等等,由此形成龐大的考試網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面對著如此嚴重的考試困擾。中國已經淪為應試教育的頭號大國。
但這並非是巨大的榮譽,恰恰相反,它是必須加以反思的惡弊。應試教育的基本邏輯是:1、放棄那些更為重要的價值標準,而把考試成績作為升級、應聘、錄用等社會人才培養和使用的唯一標準;2、考試形成連續而漫長的鏈索,大規模消耗國民精力、財力和時間力;3、從考試收費本身,形成畸形的考試經濟體系,製造了教育產業化的嚴酷現實。
答題正確與否,作為能力判斷的唯一尺度,是應試教育的核心問題,它消解了創新思維生長的可能性,成為人才培養的最大阻礙。全國統一考試尤為可怕,把上千萬乃至上億人,推入只有單一標準答案的荒謬世界,這不僅否決了創新型人才在社會中的競爭優勢,而且也斷送他們在就學、就業和事業發展的生存空間。
全民化的應試制度,不是人文主義教育的良性後果,而是後集權教育思維的標記。考試成為政治修辭的技巧訓練。許多教科書概念錯誤,邏輯可笑,充滿各種謊言,卻被奉為學術圭臬,成為考試的唯一標準答案,被應試教育程式強行灌輸給學生。正是在這樣的知識體系圍毆下,科學、民主和創新等人本主義價值,遭到了難以修復的重創。
應試教育仇視反叛,樂於培養思想的奴隸。兒童為此喪失童真、想像力和原創力,成人則失卻了探求真理的動力。反叛、挑戰、懷疑和否定,是創新機制形成的精神基礎,而一個無法容忍、欣賞和接納這種精神的民族,又有什麼創新可言?我們已經發現,中國製造的環球產業危機,跟應試教育有著直接的邏輯關聯。一味抄襲、模仿和拼貼,就是中國工業產品無法超越廉價怪圈的主因。中國社會正在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應試教育製造出的人才產品,露出了更為刺眼的時代特色,那就是應試型人格的湧現。這種人格擅長模仿、抄襲和剽竊,以作弊和應付的方式完成工作;擅長放棄主體性,拒絕獨立的價值判斷,服從威權,按別人的思路行走;擅長在被規訓的壓力處境中生存,成為在集體和公務空間裡說謊的能手;擅長從社會責任和義務中逃脫,因為在考試唯一標準的體制下,責任變得毫無意義。
應試教育就這樣塑造了國民的畸形人格,不僅把他們變成滑稽可笑的考試動物,而且對未來民主制度的建構,形成最大的威脅。應試人格一旦進入民主程序,就會把民主當作考試,以應付考試的方式來完成投票程式,也即放棄民主的主體性,以順從威權的方式來應對票選,從而令民主理想和社會進步,化為水中泡影。毫無疑問,應試教育引發的不僅是教育危機,而且是國民和國族的政治危機。
導致應試教育制度氾濫的原因,在於考試決定論”——一種典型的後集權官僚主義的行政病毒。它確信考試是測試學生、選拔精英和解決社會分層的唯一途徑。用頻繁的考試和量化技術,製造繁瑣的公務程式,大規模消耗管理成本,加劇官僚隊伍的自我膨脹,而行政效率卻在急劇下降。在某種意義上,應試教育就是官僚主義綜合症的一部分。
治療應試教育的病症,無疑只能從行政官僚制度本身入手,此外更無其它妙法。而作為教育職能部門,則有必要修正以考試應萬變的教育方針,借鑒英語國家的經驗,減少考試次數,取消各種無聊的考級專案,並最終取消高考,代之以高中會考,並從幼稚園開始,把想像力、創造力和反叛性,作為考核學生的重要指標。假如不從這些方面徹底矯治,那麼,建立自主性創新社會的願景,就只能是一幅美妙的畫卷而已。(原載《中國新聞週刊》20071026日)

(二十四)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中說:一所學校可能什麼都齊全,但如果沒有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和豐富精神生活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籍,對書籍冷淡,那麼,就不能稱其為學校。一所學校也可能缺少很多東西,可能在許多方面都很簡陋貧乏,但只要有書,有能為我們經常敞開世界之窗的書,那麼,這就足以稱得上是學校了。
對於蘇聖人我們太熟悉了,大名鼎鼎,如雷貫耳。他一生共完成了《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和青年校長的談話》《公民的誕生》《帕夫雷什中學》《給教師的建議》《怎樣培育真正的人》等40多本理論著作。此外,還發表了600多篇論文和1200多篇兒童讀物。1977年,蘇聯有關部門把他的教育著作彙編成《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出版。目前全世界已用30多種文字翻譯出版了他的教育著作。他的教育著作既有理論,又有實踐,被人們譽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看這等身的著作,我們感喟高山仰止的同時,更多的是羡慕或者自卑,我們什麼時候能及人家萬分之一呢?仔細考察蘇教學之路,其中有重要的一條:愛讀書。他自己曾經敘述:我私人的圖書館裡,在幾間房子和走廊裡,從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擺上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圖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正是廣泛的閱讀,為他的發展和成功提供了可能。在看看國內的魏書生老師,李鎮西老師那個不是飽讀詩書。但現在的問題是:很多老師不讀書,很多學校不重視讀書,整個社會輕視讀書。
學校憑什麼稱為學校?我認為就是有豐富的書籍,有喜愛閱讀的老師,適合讀書的環境以及宣導讀書並身體力行的領導。一個有豐富書籍的學校才有可能建成書香校園,才能讓生活其中的人們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擁有喜歡讀書,向書籍求方法尋智慧的老師,這個學校才有可能培養出優秀人才。若老師更多煙酒氣而少書卷氣,這個學校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校,現在很多學校高樓林立,氣象萬千,卻偏偏沒有地方放下一張適合教師讀書的桌子;領導不讀書,管理就會蹩腳,甚至讓人厭惡。更可怕的是自己不讀,還不尊重讀書的教師,在當前環境下從一個領導讀不讀書就能看到一個學校的未來。

 (二十五魯迅先生有段名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魯迅全集》第六卷《中國人失掉自信心了嗎?》)
今天上課給學生講《五人墓碑記》。在和學生討論後,我們得出結論:這五個人是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義士;是敢於直面黑暗現實,正視淋漓鮮血的勇士;是有重於社稷的國士。
這篇文章到此可以結束了,但我覺得還該說些什麼,才能讓學生真正深入理解五個人,理解中國的脊樑。所以我對學生說了下面的話。
我覺得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衡量五個人,他們也是中國的脊樑。穿越歷史,觀照當下。我又想到了兩位平凡卻偉大的女性,她們所作所為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激於義,她們也完全配享中國脊樑的光榮。
一位是高耀潔。這是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但她在實現但願人皆健,何妨我獨貧的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卻邁著堅定的腳步。她以淵博的知識、理性的思考驅散著人們的偏見和恐懼,她以母親的慈愛、無私的熱情溫暖著弱者的無助冰冷。她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推動著人類防治愛滋病這項繁重的工程,她把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化為一縷縷的陽光,希望能照進愛滋病患者的心間,照亮他們的未來。1996年,身為河南中醫學院退休教授的高耀潔發現因輸血感染愛滋病病例,此後一直為改善中國愛滋病防治現狀而奔走。10年來,儘管阻力重重,也難得被子女們理解,但她從未妥協過。
一位是王選(女)。她用柔弱的肩頭擔負起歷史的使命,她用正義的利劍戳穿彌天的謊言,她用堅毅和執著還原歷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條看不見盡頭的訴訟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滿身歷史創傷的老人。她不僅僅是在為日本細菌戰中的中國受害者討還公道,更是為整個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規則尋求支撐的力量,告訴世界該如何面對傷害,面對恥辱,面對謊言,面對罪惡,為人類如何繼承和延續歷史提供了注解。
從大家的表情中,我可以感受到大家為之動容。在這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當我們在為政界領袖、商界精英、娛樂明星搖旗呐喊的時候,別忘了正是像五人和高耀潔王選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中國的脊樑在推動中國的發展,這種發展不是經濟政治上的,而是民族精神上的。
在坐的諸位有可能成為歷史前進的推動者,那麼你們就義無反顧的去做。也許你們做不到他她們的高度,也不可能像她們那樣無私付出,那你們也要為她們能說話的說話,能行動的行動,或者僅僅是一個支持的眼神,一個理解的表示也可以。千萬不要對人家冷嘲熱諷,潑冷水,放暗箭。

(二十六)今天我要給大家說的格言是畢淑敏的人生本沒有意義,每個人必須為自己的人生確定意義 說這個格言之前,我要交代一下自己和這條格言的緣分。在讀到畢淑敏在某大學的有關人生意義的演講之前,我曾和學生說過生活本沒有意義,我們活著就是為生活找到意義。這樣的話。當我讀到畢的文字的時候,雖不敢說英雄所見略同,但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欣喜。
就像人本性並無善惡之分,後天環境和教育讓人有了善惡一樣,人生本來是沒有意義的,是人後天生活的環境、所受教育及其他一些外在因素讓人生有了意義。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的人生怎麼沒有意義呢?為人民服務,為祖國奉獻,為回報社會等都是人生的意義。其實正是在這麼高的要求下,人們反到找不到人生的意義了。況且,我們成人都很清楚這些意義我們都並不完全相信和奉行。我們該讓每一個學生有一個切實的人生意義。比如,有的學生說我要讀好大學過好日子,有的說我要讓我的父親擺脫貧苦的農村生活,有的說父親愛喝酒我要讓他喝遍天下美酒,有的說母親一輩子操勞沒有穿過一件像樣的衣服我要讓她穿上好衣服等等。不要笑學生的人生意義太庸俗,相對於那些假大空的人生意義,這些更真實。人生意義並沒有高下之分,關鍵我們要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為什麼要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呢?因為以前無論父母教育的,老師告訴的還是社會提倡的,都是別人強加的,外在于人的心理結構的。它們幾乎不能成為人生的內在動力,到讓學生有一種負重感,近而他們會以一種顛覆的姿態取消所有意義,這就很可怕了。也許很多人會說,我們的領袖們都是從小就確定的了人生意義,才幹出了大事業。我承認這種可能,但畢竟鳳毛麟角。我們大多人都是在人生路上逐漸找到人生的意義的。所以只要我們的學生找到能夠成為動力的人生意義,無論高遠和短淺,庸俗和高尚,於公於私,我們都應該鼓勵。總之只要有了意義,只要這種意義不以危害國家,損害他人為目的,我們再以法律制度和社會輿論加以引導,那麼每個人人生都是有意義的。總比因為對假大空人生意義的厭惡,因為對微小的人生意義的不屑,而變得沒有人生意義要好的多。
現在是該讓學生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的時候了!讓那些在各類各級校園中既不學習又玩的不高明,既厭惡考試又不敢與考試公然決裂的,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飄在空中,處在的狀態的學生們,少些,少些,再少些!

(二十七) 海爾的老總張瑞敏曾經說過:把簡單的事情作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作好就是不平凡。
今天上課給學生講作文審題,用到了一個材料:一隻蝸牛,很想做成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開始它想東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頂,可一計算,要實現這個計畫,至少需要3000年時間,只好忍痛放棄這個打算。後來它又想南下爬到長江邊上,看一看奔騰的江水,可一計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時間。蝸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暫,不禁十分悲哀,於是什麼也不肯做,最終死在了野草叢中。
在分析完審題方向後,我對學生說,是不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像這只蝸牛呀?學生一臉的茫然。我笑著說,想想我們小時侯有那麼多的理想,就像蝸牛夢想去泰山和長江一樣遠大,夢想著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可今天你們誰還堅定著自己當初的夢想,誰還覺得自己是在為當初的夢想而努力。也許我們長大了,我們發現兒時的許多夢想都是那樣的遙不可及,甚至連升入高中時懷有的夢想都變得黯淡了。這個時候許多同學感到失落,憂心忡忡,這是一種正常的感覺,面對漸行漸遠的夢想這是人之常情。但讓我擔心的是,你們因為遠大理想的失落,而放棄了眼前真實的生活。那只蝸牛,若能向東爬100米,也許那就會有一座小山,向南爬100米,也許就會有一道小溪。雖然它們沒有泰山的巍峨,長江的壯麗,但那也是它短暫一生的新世界,那裡一定會有鳥語花香,一定會有浪花遊魚。同學們,遺失了遠大的理想,我們並沒有失去整個人生。用我們的努力串起眼前一個個小的夢想,堅持下去,這些小小夢想的珠串依然會璀璨奪目。

(二十八)義大利詩人萊奧帕爾迪曾經說:正如輕蔑比仇恨更令人生氣,尊重也比仁慈更受人歡迎。與愛相比人們更希望被尊重。這是今天在網上無意流覽的一條名言。想想,現在討論甚至爭吵的正激烈的揚帆教授和女學生的衝突問題,身邊的同事經常感歎學生越來越不知道尊重老師的苦惱,學生也經常抱怨老師不尊重自己的委屈。這些都涉及到了尊重尊重真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我把尊重佈置成了作文的話題。其中一個學生的一篇,我覺得談的很深入,其中一段尤其欣賞。你們想過沒有?一個人,一個可能被他人嘲笑的人,他們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克服多大的心理障礙,才能積攢起微弱的一點自尊出現在公共場所。可就是這麼微弱的一點自尊還是被旁人自以為微不足道的細節生生地扼殺在搖籃中。他們好不容易積攢起的自尊被揉碎,被捏爛,被扔在地上,被一遍一遍地踏過!我們每一個人一定要記住,不尊重別人就是在謀殺別人。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第四種需求就是尊重的需求,可見尊重對人的重要性。一個人活的有價值最需要的該是尊重,因為前三層大部分人都能實現,而最後一層絕大多數人實現起來比較困難或者大部分人根本就實現不了。只有尊重處於中間狀態,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在自己身上尊重又是無限多地擁有,只要你願意給別人,尊重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既然全體需要,又無窮擁有,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大方一些,多給別人以尊重呢。即使不給,你也不應該無情地以摧毀別人的自尊來取樂。尊重別人,該是做人的底線。
學生關於尊重的演講稿
讓尊重點燃自信之燈
07-18班鄭姿璿
如果說人生是航行的路,那麼自信就是船上的帆,船在浩瀚的海洋中航行,不可以沒有帆。人在泥濘的路上走,也不可以缺少自信。古往今來,關於自信的論述數不勝數。我想,這些話的說服力恐怕會比我的話更有力量吧!
屠格涅夫曾經說過: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會相信你。
蕭伯納也曾經說過:信心使人得以征服他想要征服的東西。
詩仙李白也曾吟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千古絕句。
自信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但威爾遜的話也很有道理,他說:信心是又弱又細的線,很容易拉斷。的確,信心是脆弱的。一旦自信的線被拉斷,而那被稱為自卑的紙鳶就會在心靈的空白上無限地蔓延。
那麼自信之線又是如何被拉斷的呢?
其實很簡單,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就足以將這條細弱的線拉斷。這樣說好象有點籠統。請允許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當一位小兒麻痹後遺症患者在路上艱難行走時,旁邊有人誇張地模仿著他們行走的姿勢,引得路人大笑。那一刻,我聽到了絲線破裂的聲音。
當一位撿垃圾的老奶奶走過來時,兩個穿著時尚的女孩捂著鼻子躲開。那一刻,我聽到了絲線破裂的聲音。
當一位身材矮小的老大爺在路上散步時,兩個男孩推搡著湊過去,然後一個高聲的對另一個說:你看,我就說,我比他高吧!那一刻,我聽到了絲線破裂的聲音。
這些都是我曾親眼目睹的,真實性毋庸置疑。說真的,那時我的心也被劈啪作響的破裂聲震的好疼好疼。
諸位同學,你們想過沒有?一個人,一個可能被他人嘲笑的人,他們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克服多大的心理障礙,才能積攢起微弱的一點自信出現在公共場所。可就是這麼微弱的一點自信還是被旁人自以為微不足道的細節生生地扼殺在搖籃中。他們好不容易積攢起的自信被揉碎,被捏爛,被扔在地上,被一遍一遍地踏過!
聽!你們聽到那微弱的聲音了嗎?那是自信在哭泣,那是心靈在呐喊,縱然我們看不到鮮血淋漓,但無形的傷害往往比有形的傷害殺傷力更嚴重,更兇殘!肉體的傷痕至少可以被修復,但心靈的傷痕是任何一位良醫都無法修復的,陰影會在心底永遠地留下!
我依舊清晰地記得,我第一次上臺讀文章時台下的一片起哄聲!
我依舊清晰地記得,兩個小男孩對著我高叫胖子,胖子,然後嬉笑著跑開。
我依舊記得,依舊清晰的記得每一次恥辱,每一個傷害!以致于我曾十分自卑。但我終究沒有被自卑擊倒,沒有成為它的奴僕。我的自信之線在飽受拉伸之苦後,終於變得更加堅強。所以,我今天有勇氣站在這裡做這次演講,把我想說的話告訴大家。
我希望在座的每一個人都能用誠摯的愛去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尊重的力量巨大得超過我們的想像。
尊重就像一縷陽光,讓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依然溫暖如春!
尊重像一泓清泉,讓情感即使蒙上歲月的灰塵也依然純潔明亮!
尊重就像一片大海,讓靈魂即使受到電閃雷鳴也依然仁厚寬容!
尊重是自信的搖籃,同學們,請用你們的尊重幫助身邊的自卑者重建自信,讓咱們以自信的姿態,昂首挺胸共赴未來!

 (二十九)不能因為厭惡規範化格式化的高考作文,而放棄寫作;不能因為厭惡應試性機械性的高考,而放棄學習。今天作文課,一個學生沒有按要求寫作文。我問他原因,他說不喜歡寫高考模式的作文。我笑著對他說了上面的話。
現在高考的弊病受到多方指責。很多學生也以自己的方式抗議高考。比如,很多學生厭惡為應付高考而進行的作文訓練,或因厭惡高考而不學習在學校裡混日子。他們認為自己是反高考勇士,精神可嘉。其實不然,他們貌似勇士,實是失敗者,好象玩弄了高考,其實被高考玩弄了。因為他們把高考作文當成了寫作的全部,把高考等同於全部學習。這樣在高中三年,他們在與高考做鬥爭的心態下,一無所獲。有人會說,高考是該抗議。但我想說的是,我們抗議高考的最好方式是戰勝高考。如何戰勝,把高考當成考上大學的工具,而不是高中學習的目的。比如作文,平時你就可以,或針砭時弊,或真情流露,或縱橫捭闔,不必在乎所謂的格式套路。這樣你就能在超越高考的高度上提高寫作能力。到高考前簡單的熟悉高考套路,就能應付高考寫作。跳過目前還難撼動的高考這道坎,你又可以在寫作上一展身手。若是因為厭惡高考做文,而根本不練習寫作,到最後什麼都不會寫,才是真正的高考失敗者。總之高中三年,要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要培養學習的興趣,學習基本的知識。記住,我們既不能做高考的奴隸(完全為高考而學習),也不必要做高考叛逆(厭惡高考什麼都不學),而是做高考(把高考當工具,超越高考)。

(三十)我想,優質的家庭教育和優質的學校教育一樣,都應該是為國家的未來提供燃料的。每個有社會責任感的成人都應該經常這樣提醒自己:不要讓孩子在蘊涵能量的過程中無端受阻。這段話是張麗鈞女士在《為國家帶好一個小公民》中提到的。
文中張女士講到了兩個外國家長的故事:英國一位母親因為縱容她的孩子翹課而被判八周監禁;美國一位父親因為急於趕火車而粗心地將半歲的女兒落在車內,觸犯了不得將八歲以下幼兒單獨留在汽車或建築中的法律條款,將面臨最高五百美元罰款或者三十天的監禁。
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看來是有些不可思議。我們自古以來就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財產,用不著別人指手畫腳。既然是私有財產,我們就擁有絕對的處置權。想打就打,想罵就罵,我們經常還會聽到父母對孩子的虐待。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外人能說什麼,只能進行道德的指斥和輿論的譴責。所以父母棒殺起孩子來是有恃無恐,隨心所欲。當然現在孩子越來越寶貴,棒殺的越來越少,捧殺的越來越多。他們一味的嬌寵自己的孩子,不由分說地剝奪了他們勞動的權利、受挫的權利,要星星不給月亮,頂在頭上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這樣的家長其實是在全力讓自己的後輩變成殘次品,為國家的未來打造一件易碎品棒殺孩子的夾家長固然可惡,捧殺孩子的家長也罪不可赦。其實當孩子在學校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很多時候都能看到父母家教的責任,這是愛之殤呀。
我們現在的法律還沒有周密嚴謹到對棒殺孩子的父母以嚴厲的制裁的程度,我們為人父母的國民素質遠沒有到為國育兒的高度,還在一心一意的用愛的蜜汁澆灌著自己的家私。當然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個體是不能脫離社會單獨存在的,我們的每一家的孩子都關乎國家的未來,為人父母者還有為國家帶好一個小公民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文字寫到這,我忽然覺得自己有些可笑。就目前中國的國情來說,談這樣的問題有點不切實際。不過還是把自認為從張女士文章得到了很大啟示,並願意把這個啟示和大家交流。

(三十一)有個學生和我談起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諸多不公平,因此也流露出對生活的悲觀。我記起了美國凱8226;艾倫鮑在《我想告訴女兒的學校生活》中有這樣一句話絕不要以為生活是公平的,生活就是這樣和比爾蓋茨那句格言“ 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習慣並且去接受他吧。
社會本來就是不公平的。我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千萬不能理想化地告訴學生,社會是如何的公平,如何的溫情。在理想化觀念的影響下,他們就會覺得社會是完美無瑕的,一旦他們遇到一點不公(目前中國的現實,是不可能只是一點不公的,而是很大的不公),就會認為整個社會是黑暗的,是腐朽的,是讓人絕望的。其實這個社會既不像我們告訴他們的那樣光明,也沒有他自己看到的這樣黑暗。我們要在學生進入社會之前就讓他們從心裡清楚社會的真實情況,不要誇大不公,也不要粉飾公平。
有了這種心理準備後,我們要努力告誡他們,如何用行動去改變不公。《論語》告訴我們: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不患人之不己知,而患己之不能。或者像美國的賴斯一樣,為了公平付出八倍的努力。有了這樣的行動,你就可能取得相對的成功。有人說,你這不是告訴人們苟且偷安庸庸碌碌嗎?不是。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個社會如何黑暗,你就相信了並放棄了努力,你就永遠生活在黑暗中。相反你相信不公和黑暗但卻努力完善自己,努力追求進步,你一定是錐處囊中,有朝一日脫穎而出。假如人生有分層,不努力你只能處在第一層,比你有條件有背景的人不努力卻能站在第三層。你該怎麼辦,抱怨,嫉妒,仇視,極端手段都沒有用。抱怨只會使你的處境越來越糟,投降很容易但你依然被不公所控制。你該努力,只要你努力你就有機會站在第二層,第三層,這對你來說就是成功。成功了之後,我們就該進行下一步,從思想上宣傳公平,從行動上推進公平,從制度上完善公平,這樣才會有無限趨近公平的可能。
面對社會的不公,我們的教育該做什麼?教育學生意識到社會確實不公,引導他們認識不公,培養他們改變社會不公的意識,以理想的社會公平來引導他們。這樣教育出的學生才能立足現實——在社會汪洋中游泳而不至於沉沒,在社會圍城中衝突而不至於頭破血流;面向未來——不會因為現實的不公而舉步不前放棄未來;改變自己——不會因社會的問題而推卸自身改變的責任;改造社會——不會因為自己適應了社會就保持現狀不思改造。

(三十二)歌德說:如果您失去了金錢,失之甚少;如果您失去了朋友,失之甚多;如果您失去了勇氣,失去一切。邱吉爾說:勇氣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特質,倘若有了勇氣,人類其它的特質自然也就具備了。 還有非常數不勝數的有關勇氣的格言,告訴我們勇氣的重要。但看看我們高中課堂上越來越少的勇於舉手發言的學生,他們的勇氣又去了哪裡。
私下裡學生們跟我說,我沒有勇氣舉手。我說為什麼沒有,他說怕同學笑話。我說同學們為什麼笑你。他說因為我的問題回答錯了。錯了被別人笑之後就再沒有勇氣站起來了。久了敢於發言的人越來越少。
第一、勇氣是天生的。我們每一個人從小就有勇氣去嘗試,我們敢把手伸進火裡,敢拆了新買的玩具,敢做讓人匪夷所思的事。因為我們好奇,所以我們天生要用勇氣去滿足好奇。我們在生命的初始,擁有樣的勇氣。
第二、勇氣應該得到尊重。但在生命運行過程中,勇氣的遭遇卻是迥異的。我們看看身邊,父母對拆了玩具的孩子的訓斥,小學教師對勇於舉手站起來卻不會回答的孩子的鄙夷,中學教師對有勇氣質疑自己的學生的批評……我們分明聽到了勇氣得不到尊重後的哭泣。而那些對孩子幼稚的回答,大膽的嘗試,天真的發問所表現出勇氣的尊重,讓這些孩子越來越有勇氣。勇氣在尊重的雨露下茁壯成長。
第三、勇氣需要培養。勇氣在孩子意識不到的時候要鼓勵,在孩子區分不開勇氣和鹵莽的時候,我們要加以指導。我們還要告訴他們:勇氣使你儘管害怕,儘管痛苦,但還是繼續向前走;有勇氣做了某件事,做錯之後,敢於承認更是一種勇氣;不恐懼不等於有勇氣,人當畏懼自己該畏懼的東西;
第四、勇氣需要勤奮和智慧。勇氣與生俱來,但卻禁不住打擊。若不是自己的錯誤,自己依然要堅持,要勇往直前;若確實是自己錯了,我們就要要正視錯誤,追根溯源,付出更多的努力,改正錯誤,提高水準。而不是不承認錯誤,一味蠻幹,遇到打擊後就怨天尤人,在抱怨和害怕中裹足不前。抱怨而不付出努力,勇氣是沒有底氣,害怕而不調動智慧,勇氣沒有動力的。勤奮和智慧是你永葆勇氣的動力支持。比如,兩個學生都特別害怕背詩。面對我的提問,第一天兩個人一點都沒有背。第二天甲背過了一半,乙還是沒有背。第三天甲全都背過了,乙乾脆站起來一言不發。第四天,甲背的非常流利,贏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而乙還是站著什麼也不說。後來,甲成了背詩最多的學生中的一個而且越來越能背善說,而乙卻更加的不敢發言。這個例子,告訴我,勇氣需要實力支撐,實力來源勤奮。反過來,在學習上,勤奮讓你有實力,有實力讓你更有勇氣。

後記:
上面轉載的格言都是具有較高思想含量的文字,的確是我們需要嚴重關注的育人法則,特別是中小學老師更應該謹記 
希望更多人看到這些智慧,因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free counter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